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5.jpg 1.jpg 4.jpg 3.jpg 2.jpg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关注
2014-2015《旅游绿皮书》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李明德:《2014-2015旅游绿皮书》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发布会同时,我们还要进行一个小型的研讨会,针对绿皮书的主要内容,不同的专家学者发表自己的意见。

  首先,我们热烈欢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高培勇院长致辞。


2015-01-20 08:56:57
高培勇:谢谢李老师。尊敬的谢寿光社长,各位来宾,各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我们《旅游绿皮书》发布会,而且是新年之后我们在这里举行的第一次发布会。借这样一个机会,我想表达一下我以往一直坚持并且一直试图在旅游相关的研讨会上说明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一定要从宏观层面认识并研究旅游。原来是私下说,今天我想在这个场合,把它作为一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讲,旅游从来都是一个宏观经济变量,我们总是说社会总需求有投资、消费、出口,加上政府的支出这几部分构成,但是你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能够支撑消费的,其实包括旅游。从供给层面的角度讲,你也能看到旅游的影子。所以说,旅游本来就是一个宏观经济变量,我想是不为过的。其二,在当前,特别是在我们强调经济增长新常态的背景条件下,旅游在宏观经济变量中的位次越来越前移。为什么这样讲?经济发展常态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而经济增长速度本来就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和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和所决定的。在当前的中国,不管是劳动生产率还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目前都面临着迅速下行的压力。就劳动生产率讲,我们已经看到产业结构在调整,其中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在迅速上升的,这就给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带来一种推力,这种推力就是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下移的。
另外,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虽然人口的总量没变,但是在人口总量当中,从业人口的比例在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下降了,劳动力供给的增速下降了,整个经济的增速也在下降。所以我们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寻求新的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这种源泉究竟在哪里?这段时间,大家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2013年新一届政府最初把新的源泉寄希望于新型城镇化,想通过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需求、新的增长点。但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走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性变化是什么?城市化的速度是在下滑的。统计资料表明,从30%-40%的城市化率我们用了7年的时间,从40%-50%用了8年的时候,从50%再往上走,10年都未必能完成,所以这样的源泉是可以依赖的,但是它的作用和我们预期相比是有距离的。
最近一段时间又在说依靠改革的红利,但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决定到今天,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过去的改革之路告诉我们,改革之路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不能坐等改革红利来支持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增长点。12月下旬我参加过一次新华社组织的论坛,周其教授在那发表了演讲,他发现还有新的增长源泉。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农村。他说,很多互联网公司把网络修到农村,最初的期望是什么?是想向农村推销东西,网络修到农村了,可以把商品卖到农村去。但是后来的结果表明,真正起作用的倒不是向农村卖了多少东西,而是农民本来就有这种需求。农民是通过网络去买东西,而不是他卖的东西。他发现,农村有一大笔购买力,这个购买力是在城镇工作的农业人口带来的,周老师做了很深入的分析。他讲,外来人口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就业,他本来就没有一个长期的打算,他可以忍受最恶劣的生活条件,最低档的饮食条件,不管他的收入水平多高,也把收入积攒起来汇家里,因此农村有巨大的需求,这个需求是消费需求。
按照这样的思维,我们说,我们的旅游在城市里是富有潜力的、正在日益扩大的需求。当我们说到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无非是讲,老年或老龄人口在增长,而老龄人口的需求在哪儿?不是在吃穿用度的方面,买房或者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都不是他的第一需求,你会发现凡是退休的老人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旅游,这是人口结构带来的变化。其实,这本绿皮书里面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旅游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种观点我赞成的。透过这种观点,我想说的,我们对于旅游的研究比较停留于微观层面,而必须把它到宏观层面,现在已经到了必须上升到宏观层面的时候了。我注意到旅游学科,目前是处在管理学类的。向前追溯不用太远,二十多年之前,你会发现管理学和经济学是不分的,那时候叫经济管理学。后来因为经济学的繁荣和管理学的兴旺,把两个学科分开了,一个是管理类,一个是经济。自然而然的,对于旅游的研究,我的观察就越来越偏重于从管理角度去研究旅游,从技术层面去研究旅游,这对于旅游学科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引导,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必须把微观层面的东西在技术层面的东西上升到宏观层面上,才能够让人们理解旅游的重要性。如果从技术层面研究旅游,现在旅游结构发生变化了,哪个地区的旅游变得更兴旺了,我们的产业配置应该往哪个方面走,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把它上升到宏观层面,特别是不把它放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定位,它就很难得到作用的充分发挥。我想,从战略层面,从宏观层面去认识、研究旅游,我们的旅游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它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发展的空间也是难以度量的。这也正是我们财经院从财贸所转换之后所必须瞄准的一个方向。
今天发布的旅游绿皮书,我十分欣喜地看到,其中有这样的变化,虽然这个变化还不够,但毕竟向前迈进了一步,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旅游管理学的研究事业来研究旅游,而是试图从旅游管理学和旅游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而且往前看,我预期旅游经济学的成份将会越来越加大。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2015-01-20 09:09:33
主持人 李明德:高院长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致辞,这个致辞主要表明,在我们经济走入新常态的这种状况之下,我们能不能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旅游业的发展,这个非常重要,也为我们《旅游绿皮书》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下面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社长致辞。


2015-01-20 09:15:17
        谢寿光:尊敬的培勇院长,尊敬的明德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第13部《旅游绿皮书》,也就是《2014-2015年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正式发布,作为绿皮书的出版者,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以宋瑞主编为首的这部绿皮书的研创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高培勇院长为首的财经战略研究院以及旅游研究界、相关旅游实业界以及传媒界对这部绿皮书长期的支持、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部绿皮书和我个人的渊源比较多,因为最早提出要研创旅游绿皮书的就是我,而且我曾经在一次会上回溯过最初的历史,当时我到旅游室就告诉我说张广瑞老师在香港一年,我说我等他回来,回来以后我就鼓动他做《旅游绿皮书》。当时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他是一个非实体中心,做这样一部绿皮书的研创是非常困难的,我和张老师想了多种办法。我可以很坦诚地说,这部绿皮书,在整个对我们旅游教学、旅游研究和旅游的发展,它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13、14年时间,见证了中国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但是作为出版者,我在这部绿皮书进入院创新工程之前,每年都是赔钱的。旅游本来是个大的产业,在新常态之下可能是新的引擎,但是在我的皮书系列里头,《旅游绿皮书》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引擎,我们只是给皮书系列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然,这个研发团队两代人,应当说始终坚持它的品质,所以这部绿皮书整体的质量,在皮书系列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在院里,最近几年对整个综合评价,其实都是排在比较前面,唯一的缺陷是在过去,出版的时间,这是市场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得找到好的时点。从这部书开始,社科文献出版社1月份的发布会,这次不知道是第二场还是第三场,是非常大的一种转折和变化,我希望研发团队能够相应地把发布时间固定在这个时段,推迟也不要超过,错过了这个皮书最好的发布季,错过了中国旅游的最好的旺季,应该说是受影响的。
        刚才高院长的致辞中讲到,从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的角度,尤其是旅游学科在管理学里头,他发表了一个非常有深刻见地的学术观点,今天我也试图踏着高院长的足迹,从社会学的角度谈一个观点,即旅游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这个共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认识到。我说这个观点,就是说它不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也不仅仅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和变量,它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来被认识,它就是一种内在需求,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职业,它不是为了带动经济的增长,它本身就是目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旅游,那么无论是在经济的产业政策还是国家的政策方面,就要对它有个新的改变和认识。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比如说你的某一种旅游的业态,那里头的参与者,它涉及到旅游是带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长期的旅游,而且某一种旅游的方式占多少使用,它反映的是一种阶层状况,体现的是消费的特点,比如说我做的是休闲,我做的是商务旅游,我做的是游学,我做的是老年度假,或者白领度假,背后是有一种社会结构的状况在体现的。所以这种情况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旅游在当今中国社会和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你就要从一个社会的视角去认识它。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就不只是手段,它本身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文明,让每个人过上你所希望要的生活的一个方面。
高院长举的例子,关于乡村互联网的需求,而我们的旅游是这种方式,它其实是中国乡村社会重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抓手,一个切入点。我们搞社会学,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把东亚尤其是台湾和日本,现在安倍经济学理论有个振兴计划,就是把一些山青水秀但是交通原来不那么发达的地方,经过搞现代农业、养殖业,把旅游发展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和新的生活方式。这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都紧紧扣在一起的,我也考察过,比如安吉,上海多少退休老人生活在那里,带动的是老年人房地产,带来了整个城市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巨大的变化。而且,自己传统的方式养的猪,到春节的时候杀好了,拿到上海去给他的亲朋好友,作为重要的礼物来赠送。我说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今天这样一个新的思维、学科的观点下认识它。我们也希望,旅游本身的研究应当抓紧时间,我觉得我们的《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不断发展成熟,但是旅游学科相比其他的社会科学是慢了,就学的人数非常多,但是相当多的旅游学院连旅游社会学这门课都没法开,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认识。我们正在准备筹建旅游社会学的专业委员会,就是要推动社会学这些学科,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对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本《旅游绿皮书》的研创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我长期受聘担任他的研究员,所以我提供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我们的研究者,我们旅游学界的人,不只是从管理学,要跳出经济学、跳出管理学,要把社会学、政治学,甚至把其他的社会科学深入开展研究,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旅游绿皮书》本身也带来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型,有更大的宏观视野、更广泛的学科意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大层面来构建这部今天在旅游学界里最重要的必备的工具书,我们就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我就说这些不成熟的观点,作为一个出版者和社会学的研究者,我们衷心地祝贺《旅游绿皮书》能够越办越好,能够有从旅游社会学角度的智库报告进入到这本绿皮书里头。
2015-01-20 09:29:12
        主持人 李明德:谢社长是咱们这个绿皮书的首议人,对《旅游绿皮书》的成长、发展,走过13年的路程,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刚才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提出一个方向性的思路,对今后我们的旅游研究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位领导同志的致辞都非常精彩,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致辞表示感谢。
       下面我们进行研讨会的程序,首先请《旅游绿皮书》的主编,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同志来讲《2014-2015中国旅游绿皮书》中的新环境、新常态与新趋势。

2015-01-20 09:30:54
         宋瑞:首先非常感谢刚才高院长和谢社长的致辞。在我看来,这个致辞代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机构的领导者,对我们这本书,包括对我们整个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与支持,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专家、知名学者,从社科院的角度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以及这个学科将来的发展应该构成什么样的体系,包括对这个产业不仅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也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提出了一些期望,非常感谢。
         另外我还要感谢今天因故不能到场的张广瑞老师和魏小安老师。正如刚才谢社长提到的,这本书实际上是两代人共同的成果,正是他们鉴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才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得以不断地推进。我们也感谢今天到位的专家,他们都是13本《旅游绿皮书》的忠实作者,也感谢诸位到场的媒体,大家不仅关注旅游这个产业,因为这个产业本身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对我们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推动旅游理论研究的关键和希望。
正式发布内容之前,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近几年《旅游绿皮书》里面,我们试图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做两个改变或者创新:
        第一,试图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待旅游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这里,我们重点突出两个,一个是中国经济的改革,尤其是现在所呈现出的这种新常态的变化跟旅游是什么样的关系,旅游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第二,大家都知道,旅游是全球经济往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我们试图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来看来中国的旅游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我们这几年来试图做的地个尝试,也就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在近三年里面突出一个主题,世界与中国,并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这个连续的主题进行连续性的研究,比如去年我们叫“对视与融合”,今年我们叫“旅游的定位与比较”,2016年叫“旅游的模式与实践”。第二个尝试是希望用数据说话,不仅是展望整个的趋势,不仅了解整个宏观的走势,而且用数据来反映这个行业的变化,反映老百姓对旅游关注的方面。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旅游绿皮书》里面以中心成果的方式呈现一系列的报告,包括旅游消费价格指数,TPI是我们中心在中国首先提出来的,包括公民的旅游关注度,包括自驾游,包括景区问题,包括智慧旅游问题,实际上这是我们希望通过扎扎实实的一手的数据来反映这个行业和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这是我们试图做的两个方面的创新和尝试。
       我所要发布的这个是今天的总报告,大家也知道,总报告是素描式的、轮廓式的,后面的专题报告是深入的特写,对每个领域、每各行业从不同角度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分析。对于2014和 2015年的旅游发展,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一、从发展环境来看。
       我们必须关注三个维度。第一,全球经济复苏总体乏力,但是地区分化日益明显,比如英国、美国可能相对会有回暖,但是其他的欧洲国家,包括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也在降低,在这个过程之中,旅游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领跑者。我们可以看到,旅游的增长是以高于GDP1.5%的平均速度,这是非常可观的。第二,在中国的经济背景下,已经呈现出了发展新常态的趋势,体现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产业组织、要素的相对优势、市场的竞争特点、环境约束、风险控制和宏观调控方式等等9个方面。在整个经济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稳定的变化状态,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两个中心,一个是促进重点的消费领域,其中旅游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想各种办法去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当然这肯定也是要使旅游受益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下,为旅游提供了新的动力。第三,从全球旅游的角度来看,格局是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尤其是在近十几年来,亚太地区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份额是明显提高,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一个旅游的领头羊,旅游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保持同步崛起的进程,稍候我们金准秘书长将会就这个问题详细地进行深入分析,这是旅游发展的三个维度。
        在这三个维度之下,2014年中国旅游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当然这个变化不是2014年突然出现的,是既往发展的自然的演变,当然也跟当下经济现实有密切关系。第一个变化,在前期旅游政策出台的基础之上,2014年又出台了备受关注的31号文件,密集出台的从2009到2013到2014年出台的一系列跟旅游有关的包括促进消费的政策,这种制度的红利,可能在未来包括当下有个集中的释放。第二个变化,在简政放权成为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的背景之下,旅游的治理体系应该怎么样创新,这也是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目前,到2014年底,国家旅游局只保留了三项行政审批的事项,从传统的行政审批手段越来越减少的背景之下,旅游通过建立部际联席会议,通过在地方开展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为新形势下的治理创新也探索了新的路径。第三个变化,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的分层明显加剧,不管是高大上的游艇、邮轮,还是更大众化的乡村游、自驾游,由原来排浪式的模仿型的消费到个性化、分层化的消费,各种不同的消费形态各美其美、精彩纷呈。第五个变化,从国际旅游的角度来看,与高速增长的出境旅游相比,入境旅游在近几年延续了下滑的趋势。当然,由此引发的是不是存在旅游的贸易赤字问题,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大家都有所争议。但是总体的一个趋势是,出境入境这种两极一冷一热的分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从旅游投资的角度来看,企业横向、纵向之间的兼并收购,在2014年尤为突出,其中在线旅游成为热点领域,而且不仅外来资本更多进入中国,而且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海外上市、通过兼并收购等等方式走向国际,内外市场双向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大型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有人说旅游项目已经进入了百亿时代,百亿似乎成了一个项目投资的门槛了。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它既是看到未来收益的一个潜在的前景,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这种旅游投资的泡沫化、风险的累积化。
二、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
         2014年尤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概括为合纵连横,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竞争对手之间,不同的行业之间它的各种各样或紧或松的联盟的形式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之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所谓的开放式的平台化的战略,这也预示着我们产业竞争的新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包括传统的旅游集团和非传统的旅游集团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构建旅游商业帝国成为一些企业的目标。
三、从国际地位来看。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亚太的核心、增长的引擎。同时,中国在世界旅游的板块中扮演的角色,从原来传统上学习、适应规则,慢慢转变到逐步参与到这个规则制定之中。当然,在展现旅游大国风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到不管是企业还是游客,世界旅游大国的微观基础还有待继续扎实。这是2014年中国旅游呈现的八个常态。
         展望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制定“十三五”的启动之年,看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呈现这样六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科学化。科学旅游是去年的文件中提出来的,当然有不同的解读,我们认为科学化是化解和消除目前旅游中存在的不理性、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发展理念方面,不仅要强调经济目标,也要强调非经济目标;不仅要强调产业性质,也要关注它的事业性质;在发展方式上,朝着更加集约式、低耗型、内排式的发展方向,比如参与整个旅游发展治理的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走向多主体的、开放的、社会化的治理。旅游的商业服务也从原来批量化、标准化的福特主义的供给方式,转到更强调个性、强调规模化的的后福特主义。我们的公共的服务业要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到服务型,我们的企业在关注资本理性、商业逻辑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伦理和企业的公民责任。我们的旅游消费者在倡导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自己的消费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也是体现公民素养的重要方面。
           第二,法治化。依法治国、依法治旅、依法兴旅都是未来重要的方面。旅游发在2013年正式实施以来,怎么样体现综合性,谁来执法,怎么来执法,怎么来有效执法,都是未来值得研究的。
          第三,社会化。不管是资源、资本还是治理体系,包括我们的监督体系,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突破传统的行业、部门的局限。
         第四,内涵式。体现在要素上,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要走上“资源+资本+创意”。产生开发从简单粗放型到复合、集约、特色,产业体系从传统上下链条型到现代化网格型,产业形态越来越无边界化、多业、混业,竞争方式也从原来的以及现在依然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走向差异化和平台化。
         第五,再洗牌。从区域层面来说,2015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随着高铁四纵四横的形成,有热点地区和产品脱颖而出。市场秩序将成为检验旅游发展的核心指标,不管是目前如火如荼的主题公园还是旅游地产,是倍感焦虑的传统旅行社还是在线旅行社,以及目前面临亏损的酒店行业,在2015年以及未来可能都会加速洗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企业的主体来看,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旅游企业集团崛起,另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微旅游企业得到普遍发展。当然在资源管理体系方面,2015年国家公园的体系方案将会提出,在地方试点也将会推进,这会引发我们整个旅游尤其是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调整。
          第六,走出去。将来中国的旅游者将会更加便利地走向世界更加广泛的地区和国家,他们将会更加自由和分散的旅游方式,也会在世界舞台引起更大的关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战略协议、海外上市等方式走向投资国。国家随着亚太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整个国家和国家的旅游也会更多地走出去。
      谢谢大家。
2015-01-20 09:48:53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请《旅游绿皮书》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讲《世界与中国:旅游业的定位于比较》。


2015-01-20 09:49:35
        金准:从2014年底和2015年初的阶段,旅游圈普遍讨论一个话题,就是中国旅游业的新常态是什么样的,实际上我国要理解中国旅游的新常态,实际上是国际国内资源综合配置的结果,我们必须要把它放在一个国际的大棋盘上看,要对它进行定位和比较,所以我们报告第二方面是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全球的旅游格局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我们发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旅游业进入新的全球化时期,这对世界的旅游特别是中国旅游业来说是个红利期,我们发现第一个趋势是世界旅游界进入一个新的红利期。这个红利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板块上来说,欧洲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而亚太旅游市场增长带来世界旅游大变局。我们研究了24年全球旅游业格局,发现最大的变数和亮点在亚太地区,欧洲旅游份额从60.2%降低到51.8%,而亚洲从12.9%增长到22.8%,这个是全球旅游格局的一个最大变数,在这个变数里面,我们发现欧洲和亚太成为世界旅游两大引擎,亚太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1是世界各板块旅游业份额年增长率,欧洲已经进入到负增长阶段,亚太不断提升。从全球国际旅游增长的贡献率来说,欧洲的贡献率是44.2%,亚太是29.4%,而且亚太的旅游对全球国际旅游增长率的贡献还在不断提升。
          从国家来说,世界银行把世界各国分成三类国家,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从旅游来看,中等收入国家在世界旅游格局中份额不断增长,1995年的时候,高收入国家的份额降到了86%,而到2012年的时候已经降到73%,背后是中等收入国家从13%增长到26%,这是很大的变化。
        在从驱动全球旅游增长的引擎来看,从国际旅游收支总额来看,高收入国家近24年的年增长率是2.5%,而中等收入国家是7.2%,增长远远超过了高收入国家。
        从各个国家来看,可以把全世界各个国家分成四个类别,第一个类别是经济也高、旅游也高的国家,我们看到一些传  统的旅游强国,美国、法国、西班牙都属于这类国家。第二个类别是经济比较高,旅游是中低收入的国家,比如说芬兰、挪威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对旅游不是特别重视。第三类国家是旅游和收入双低收入的国家,比如乌克兰、匈牙利这样的国家,经济也不发达、旅游也不发达,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三类国家,可见经济和旅游实际上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当经济好的时候,也给带来旅游好的基础。
          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里面,有13个国家是非常特殊的,是属于经济是中低收入但是旅游收入很高的国家,看这13个国家,我们发现非常有意思,里面有4个国家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一个是南非,一个是巴西,正好是全世界最热门的金砖五国除掉俄罗斯的四国,我们看到,实际上经济大国的崛起和旅游大国的崛起是同步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旅游大国的崛起先于经济大国的崛起。
          我们还发现对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旅游分化,我们去看经济收入可以发现,各个国家现在经济是一个阶梯式的,有高收入,有中收入,有低收入,但是旅游收入是断崖式的,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有很大的断崖,翻过这个断崖是非常困难的。世界旅游经济的分化要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分化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说翻越很困难,但是这24年以来,有几个国家从比较靠后的位置到了比较靠前的位置。我们看到1995年国际旅游收入排到前十的国家和2012年排到前十的国家,我们发现中国、中国澳门、中国香港和泰国到了前十位里面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从人均国际旅游收入格局来看,我们发现小国争胜的特征非常明显,全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那个平均的国家都是那些小国,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从世界旅游分工体系来说,我们发现在以前世界旅游分工体系是双板块驱动的,就是欧洲和美国推动的,在今天,欧洲、亚太、中东、非洲、南亚四个边缘板块在整个旅游分工体系中的位置都在上升,导致世界旅游版图变得越来越多元,各个板块之间相对独立的水平或者混合的分工体系正在形成。
         在这个新的分工体系里面,实际上是由中枢的国家和节点国家串起来的,国际旅游的游动是首先进入核心国家,然后再分布到别的国家。这些节点性或者中枢的国家有哪些呢?全世界有8个核心国和9个次核心国形成了这个图景和主架构,包括欧洲是以法国和土耳其为核心,德国和英国为次核心,亚太是以中国和泰国为核心,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为次核心,美洲是以美国为核心,加拿大和巴西为次核心,非洲以摩洛哥为核心,南非为次核心,中东以埃及为核心,沙特阿拉伯为次核心,南亚是以印度为核心的这么一个新的分工体系,这8个核心国跨区域的国际旅游占了全世界排名前50位国家的49.32%,核心国和次核心国总计占50国的71.24%,这是板块间水平分工的格局。
        板块之内,我们看到一定程度的垂直分工,比如亚太地区,中国、泰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跨区域国际游客占到是亚太跨区域游客的70%,从这可以看到,亚太13个国家里面正在形成垂直和水平穿插的分工体系。
       在这样的全球分工体系里面,中国的旅游业在哪里呢?我们发现中国作为亚太旅游的发展引擎,正在驱动世界旅游的增长,尽管这两年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规模不断的在生长,在规模上列亚太第一,远高于其他亚太国家,占亚太13国总量的41.6%,增速为6.4%,列亚太前列。
       区域内国际旅游贸易中国规模不断增长,17年中稳中有升,是亚太区域内旅游贸易规模的首位。洲际间的亚太是通过中国来和世界进行联系的,所以我们发现中国是所有13个亚太国家里面增长率最高的,也是和世界其他板块保持最紧密关系的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全世界那么多中等收入国家,中国是中等收入国家的领头羊,这表示全世界国际旅游最高的10个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国、泰国、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等。可以看到,中国的国际旅游数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泰国国际旅游数。
          我们发现,世界新的旅游分工体系中,中国是亚太的核心国,而且是处在亚太中心层的一个旅游目的地,我们可以把全世界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分成中心型目的地、外围型目的地和通道型的目的地,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成为亚太中心型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我们要关注特殊性,它不仅有非常巨量的国际旅游游客,还有一个很大的内需市场,因为有这么一个内需市场,中国的旅游模式和其他国家迥然不同,我们发现在这个分工体系里面,一方面中国通过出入境旅游参加国际的交换和分工,另一方面,通过国内市场反向影响国际全球的旅游交易链,建立起基于内需的国际国内产业链,这样的一个变化让中国的旅游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这样一个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和其他16个世界核心国进行比较,在所有的核心国里面,我们发现中国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不高,处在中段的位置。和其他16国比较,有5个方面是比较优势的方面,包括安全保障、行业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源、自然和文化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上面,中国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中位数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同时,中国旅游业还有9个弱势项目,包括政策法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和卫生、旅游的优先次序,共同交通基础设施、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资讯科技基础设施和旅游的亲和力,特别是在旅游设施上和其他旅游大国差距还很大。
        在这样一个分析下,我们的结语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旅游经济的强国。一方面,我们发现全球分工体系以前是垂直分工体系,在今天慢慢走向垂直和混合叫交合的分工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获得具有掌控力的价值链的地位。中国正在走向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旅游经济,中国旅游从过去关注资源到今天关注需求,到未来关注产业价值链的控制力,从被动的接待客源到主动塑造客源,从走出国门到越来越有国际影响的一个中国游客形象,从一个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旅游经济强国,这是把它放在国际棋盘里的结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国际格局是可以塑造的,我们可以看中央政府一手向东做自贸区,向西做“一路一带”,实际上是适应自己经济新常态的格局。反过来想,我们中国旅游业如何反过来塑造格局呢?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深思的一个东西。
    谢谢。
2015-01-20 10:10:01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请《旅游绿皮书》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金梅女士谈《2014年中国旅游发展十大热点》。


2015-01-20 10:11:37
吴金梅:大家上午好。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无论是资本还是企业,都发生了众多的变革,很多的事件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热议,也在很多方面推进或者深刻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从2014年9月份开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开始组织我们科研研究员,对年度的旅游热点问题进行推荐和遴选,最后我们还组织了专家组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点评。下面,我跟大家一起回顾刚刚过去的2014那些被热议的问题。
热点一,国发31号文件出台,旅游改革方向确立。对于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31号文件的出台无疑是一件大事。2014年7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8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也就是我们说的国发31号。国发31号是继旅游发、国民休闲纲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文件。从内涵上分析,31号文件可能在体现政策的调整上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是从战略上重新构架或者全面深刻指出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构架,也在试图更加深刻发挥中国旅游业在消费中发展引擎的作用。31号文件的制定和出台,体现的是政府层面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更加注意聚焦热点和重点问题,更加强调针对性和具体化,也更加注重文件的落地性。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旅游部门和相关产业将会有更多的组合拳出台,来推动旅游业的改革和发展。
热点二,智慧旅游方兴未艾,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智慧旅游”对2014年来说无疑是被大家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汇,从2014年开始,诸多智慧旅游的论坛、会议或者相关推进工作的文件,我们纷纷的会在各种媒体上见到。智慧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8月28日在三亚提出的,2014年作为主题年度的中心词。这一年度,众多事件发生,我们中国智慧旅游的实践也获得了世界上的认可,标志性的一个是2014年9月13日的《澳门宣言》,明确提出各国要借鉴中国发展智慧旅游的经验。事实上,在中国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之中,有成功的经验,有体验上的惊喜,也有工作上的推进,但事实上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地方还需要完善。在我们看来,从国情出发,发展智慧旅游,必须从三个层面来考虑,首先是顶层设计和底层建设要同步进行。智慧旅游、智慧商务、智慧服务、智慧政务要协同发展,同时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和条块结合以及内外同时兼顾,应该是我们共同需要关注的问题。
热点三,资本市场极度活跃,旅游产业累积风险。去年我们在关注旅游投资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数据动辄百亿,一个个大的项目,或是被投资,或是被揭幕,或者有些在开始试运行。在这些重大的投资过程之中,有些项目是覆盖全国的,有些项目是巨大单体量的。这些项目和投资都引发了人们关切的目光,应该说2014年旅游已经成为了各路资本逐鹿的主要市场,大型项目层出不穷。在大量的投资涌入下,中国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新的旅游业态。有两个显现的后果出现,一是我们的旅游业态被不断刷新,随着旅游投资的进入,每个景区都在被新的旅游吸引物或者吸引地改变。另外我们看到,同质化的旅游投入或者高端的硬件设备,也给旅游投资带来潜在的或者已经显在的风险。重要的启示是,一方面旅游新业态的创新,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另一方面我们投资的风险也需要警醒,是大而豪还是小而美,我们需要新的判断和选择。
热点四,多方资本强力推动,在线旅游快速发展。从2006年开始到2014年9月份,我们看到投资事件超过200起,尤其是2011年之后在线旅游投资快速猛劲。从2014年1月到9月,在线旅游投资总额已经几乎接近120亿。实际上不管是在线旅游业投资的进入还是业态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在线旅游基于技术的改变,已经改变了人们在旅游消费中的模式,而且很多企业运行模式的改变或者新企业技术的改变,也已经在倒逼管理机构的改变。我们在这个事件上得到的启示是,资本拥有敏锐的产业嗅觉,所以大批进入了旅游在线的产业,在逐利的驱动下,快速涌入旅游服务业,带来了旅游服务业的快速融合。当今旅游发展来说,不可避讳地说,技术资本已经成为中国在线旅游发展的双引擎,在行业实践亟需新的宏观引导,也需要分类指导,当然我们也提示政府部门,微观的监管也很重要。
热点五,黄金周再成热点,公众休假关乎民生。去年10月份,黄金周的废和留再次引发媒体的大范围争议,很多市民都参与了休假制度去留的讨论。实际上导火索是9月份国家宣布关于成立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引子,很多人把这个解读成假日办的终了,对黄金周的去留给予了大量的议论。实际上黄金周的去留,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休假制度的确定,也不仅仅是通过听证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所要思考的,假日问题是关乎人本的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社会的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破解。第二,假日工作是关乎旅游质量和民众利益的问题,一味唱衰有百害而无一利。第三,公众假日问题是资源科学配置的过程,需要倾听各领域、各阶层、各岗位的声音,需要统筹协调,多措并举,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的有为与无为要恰到好处。
热点六,景区门票又引争议,复杂问题需理性看待。去年门票涨价再一次毫无悬念引发了媒体和公众一边倒争论,实际上都是在讨伐门票的涨价。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深入的分析之后,发现分析背后确实还是有问题的。对于门票来说,可能重点分析它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供给,一是需求。事实上我们对比了这几年发展过程之中,近十年门票的增长情况和百姓可支配消费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门票总体增长速度并没有高于物价的增长。从供给上来说,我们把门票定位成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者准商品,实际上它关乎于门票价格高低、取费或不取费,这个一个根本问题,所以从这来个问题来看,我们所说的一味唱高可能并不是这样一个状况,但是我们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这么多的热议,我们应该怎么样思考呢?我想,门票问题可能要从更深刻的角度去考虑。景区门票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应从更深的理念和制度的层面加以分析,遗产类的景区是福利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一般性产品,这个需要注意。国家对于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到底采用垂直的中央集权化的管理还是条块部门化的属地管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理顺。我们可以热切期待的是国家公园制度的探索,可能要在2015年有所推进,所以对于门票的关注我们还将继续。
热点七,两个项目申遗成功,区域合作备受期待。去年我们热切期待并且得到欣慰欣喜结果的是两个项目的申遗得到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通过,我们空前的跨地域最长、涉及区域最多的、内容最丰富的两个遗产项目已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两个遗产项目列入世界名录之后,让大家对旅游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我们针对这两个项目申遗的发展,为我们发展国际国内跨境跨区域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区域联合、资源整合和品牌共享,培育和弘扬运河的整体旅游品牌,同时我们要借助国家战略和申遗成功,重振丝绸之路旅游在当代的魅力。
热点八,美丽中国受欢迎,海外旅游推广出新。2014年4月的时候,中国在伦敦进行推广的时候,伦敦旅游办事处在Facebook上开通了“美丽中国、古老长城”这样一个账户,在五月份活动结束之后,把这个账户更名为“美丽中国”,当这个账户一推出,在短短一百天的时间里粉丝数量就已经到了十万人,至今这个账户依然在世界各地粉丝的关注下受到关注。这件事情引发了我们深刻的反思,对于当前互联网出现的大的环境和状态背景下,对于营销来说,它的营销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的改变,Facebook “美丽中国”账户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方式,对于中国旅游国际化的全球推广来说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传统营销方式开展的同时,中国旅游要更加注重依托新媒体的精准性,来打造综合媒体营销平台,同步开展线上线下营销,建立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系统,这是我们中国对外营销的方向。
热点九,酒店企业海外掘金,国际扩张征途漫漫。2014年年初以来,国内企业在海外拓展酒店业务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我们的投资都是巨资,有收购,有建设,有股权的置换,不仅地产投资背景的酒店公司频频出招,以运营见长的公司也有动作,在国际酒店的海外投资商。但事实上我们深刻分析这样一个背景,中国旅游酒店在海外的投资跟国际的投资是不一样的,国际酒店成长到一定程度是要到海外投资的,但是一般都是清资产的,以品牌费输出和管理费收入作用一个经营收益运行的模式,但是中国反观2014年大手笔的多项投资都跟这个是反向的。我想,这个反向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资本逐利,中国确实到了资本在寻求投资空间的时候,另外品牌相对比较多,我们的酒店也想到海外做品牌输出,但是中国酒店中能够在海外支撑品牌输出的力度还不够。所以这件事情背后的分析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中国企业进军国际酒店市场的方式,你要看到,我们这种进军是跟国际的运行方式不一样的,本质上是富裕资金追逐地产投资回报的一个结果,中国企业现在需要不但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相关人才,为未来的尝试做好准备,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企业有可能依赖自身的资源,通过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快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也特别期待中国的酒店业最终能够实现品牌的国际化输出。
热点十,旅游安全事件频出,危机管理亟待提升。2014年,像大家开玩笑说,从开始就找飞机一样,从旅游外部的重大事件来看,重大的国际国内的安全事件对于旅游人群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很多安全的事件。同时,旅游自身的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我们可能还有印象,我们的大巴坠崖、治安的事件等等。事实上,我们在深刻分析这些事件来看,会得出这样一个深刻的思考,面对数量巨大的旅游人群来说,它在一个不惯常生活环境里的生活过程,其实就存在很多的不安全、不安定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把旅游的安全事件视为意外,降低是我们的良好意愿,但是我们确实要正视安全的问题。对于旅游的管理和运行部门来说,重要的是建立旅游安全的常态化管理机制,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事件,建立起系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机制,要有效地减少旅游自身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尽可能降低安全事件对旅游发展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的是危机管理,而不是应急管理。
上面跟大家一起回顾了2014年引发热议的事,在我们的绿皮书中,有专家对我们10个热点事件进行了一一点评,精彩的观点大家可以在书中详尽地去了解,谢谢大家。
2015-01-20 10:24:53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绿皮书老主编、中心的老主任刘德谦教授讲《2014-2015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他已经讲了13年了。


2015-01-20 10:26:09
刘德谦:各位记者朋友,在座的诸位嘉宾,大家好。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是我执笔的《2014-2015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的内容,我简单说一下中国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国内旅游。
首先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因为第12本、第13本都是新的主编团队努力的成果,当然也跟社科文献出版社一贯的支持与财经战略研究所领导的关注分不开的。这两年的绿皮书都有亮点,第一个亮点,从以前的四、五月份或者六、七月份的发布,改成1月份来发布,这是新的现象,但是新的现象有好处,刚才社长已经说了,它能够引起全行业的注意,同时也为书的卖点开拓一个广阔的市场。当初我们为什么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呢?就是我自己觉得,到了4、5月份,我们的文章才写得出,因为国家关于去年的完整的数据,只有2月份、3月份才能公布,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世界上有关的那些报告,比如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报告,都是过了两年之后才发布的,全球经济论坛的各国竞争力报告,都是过两年才发布,尽管叫2013-2014,实际上是前两年的,是为了获得全球的关于这方面的完整的数据。当然我们新的改变是个很亮的亮点,也是新的尝试,很好的。第二个特别值得称赞的,是这两本牵头都有个主题的重点研究,这是我们编辑部以前一直在想怎么做,像我这样的老人都做不起来,只有年轻人才能做得起来,所以这样的亮点会一直亮下去。
最近这些年来,中国国内旅游一直以“稳健的大步”继续发展着,出游人数、旅游消费等年增长率,都超过了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刚才宋瑞报告的时候说到,世界各国也是超过他的GDP,但是都是超过了1%、2%左右,或者有的国家是3、4%,但是我们超过的远远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尽管出游人数增长总量和花费总量的增长都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其增速却在逐渐放缓下来。所以我在书里写到,对此我们不必担心,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能够保持匀速增长,而且随着后来各年基数的不断加大,增速减缓就应是较为普遍的规律,如果在今后我们的国内旅游继续出现增长趋缓的现象,我们也不应当过度惊讶才对。
如果要问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新常态。增长的速度显得不快,但是增长量是多的,实际上增长的内容是超过了以前的。
如果再做一个2005-2013年的近十年的比较,还可以发现,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旅游花费的绝对数,都是在那之前十年的最高位,可是其增速却处在近9年的中等偏下水平。2014年我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增长总量又超过了2013年,比如增长3.4亿,当然准确数字没有,但是年增速比2013年还要低。
关于近十年中国居民每年旅游总花费的增长,如减除2011年统计方法调整的变化,从2005年到2013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花费平均增长率为18.19%,入口处物价指数,它是15.39%。2013年国内旅游花费的增长量几乎是前九年中最高的一年,但其增长率却达不到前9年的平均水平。这也应该看作是新常态的一种表现。
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多消费3.75亿元人民币是哪些因素形成的呢?主要应该是旅游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总花费的增长;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花费增长;居民收入增长推动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经过计算,扣除各年的价格因素,2005-2013年9年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每人次消费年均增长为5.12%。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已经发生的变化正在形成新态势,它同时也意味着这些态势还将继续不断地变动。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公民旅游关注报告》显示的旅游者对全国著名景区的关注中,比如九寨沟、乌镇、故宫、泰山、长城,以及鼓浪屿、无锡灵山、黄山山等,几乎都在旅游者关注前十名,实际也是游览中的特点景区,但是他们所受到的关注强弱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2014年“十一”长假开始时,由于部分游客主动回避拥挤,于是不少著名旅游景区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明显态势,甚至下降了三四成,而当媒体传出了九寨沟游客并不拥挤的信息之后,九寨沟的游客又陡然上升,这种信息传播与游客拥挤程度的关系,与管理部门调控景区人流的关系,便是新常态下值得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认真研究的课题。
取消“五一”黄金周之前的2007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态势,就是热点景区在那一年并不都是热点,有的游客出现了同比下降,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势,表现出部分游客的理智外,还显示出我们休闲多样化。休闲的多样化是缓解人流,尤其是节假日人流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以取消某个假日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去年已经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旅游者的休闲多样化,就是居民的休闲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休闲方式是使得我们的休闲更加丰富、更加有价值,同时也避免了热点景区在节假日的过分拥挤。我觉得像这样一个新常态的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政府的高层认真研究考虑的。
在旅游发展的新常态下,依法治旅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如2014年八九月份不少地方都传来景区门票涨价的躁动,但是因为媒体及时指出目前出现的景区涨价潮,呼吁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也是基于《旅游法》对于景区涨价有了明确的规定,加上9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国庆期间旅游工作的通知》对“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的强调,从而推动了地方政府的认真对待,于是2014年的涨价风波最终才未能形成大潮,这是此前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也就是怎么样把法跟措施结合起来,这样才使得各个地方重视,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媒体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的具体措施也是很大的。比如我们国家旅游局前不久开的会,我们提出了52项很具体的措施,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假如把这52项措施具化,到具体落实的办法,可能就会对推动中国旅游大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常态”一词,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它的“凝固”,但是“新常态”却不同,它不仅意味着实事求是的继续前进,也还意味着不失时机的突破。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它的前面依然有着无限的空间。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我国旅游在全球的竞争力曾一路高歌,连续不断地跨越,但是到了2013年,该报告却显示,中国已经从2011年的第39名下降到了第45名,世界竞争力报告刚开始的时候,每年出一个报告,后来改成隔一年出,所以2013年跟2011年比下降了6个名次。在中国发展的时候,其实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而且大步向前走,所以在世界各国都积极努力奋进的国际形势下,这也不足为奇。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世界经济论坛的《旅游竞争力报告-2013》所反映的全球旅游竞争力,实际上反映的的主体是2011年的状态。
而最近这几年我国在有关的“旅游监管框架”、“旅游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旅游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三大板块的重要支撑方面都有很大的增强,利好因素也越来越多。诸如旅游交通的大幅度改善,过境免签的逐渐扩展,对治理雾霾空气的重视,对增强旅游亲和力的关注等等,若是再加上日前国家旅游局提出的“515”战略,尤其是体现这些战略具体内涵的52项举措的落实,可以指望,在今后几年,中国的旅游竞争力不仅将重回全球第39名的较高位,而且还将迈上更高的位置,或者这也是大家所期待的中国旅游发展的新态势。
谢谢大家。
2015-01-20 10:35:09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请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策研究处曾博伟处长讲《对旅游综合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5-01-20 10:36:29
曾博伟:很高兴出席今天绿皮书的发布会。我也是绿皮书的老作者,在今天跟大家讲一个不算老的题目,是一个关于旅游改革的问题。
应该讲,现在我们一个很热门的词汇叫“新常态”,新常态大家说得很多,但是我想在新常态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李克强总理经常说的,“改革是我们最大的红利”。对于整个中国现在的改革来讲,我们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有了全面的部署,去年我们中央的生改委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具体到旅游改革来讲,2009年国发40号文件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工作,到现在4、5年的时间,但是在整个三中全会里面,没有把旅游综合改革摆到很高的位置,但是我想旅游综合改革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我们旅游综合改革问题,书中第的198页里面有详细的阐述,今天因为时间所限,我简单介绍一下书中的观点。
第一,我们的旅游综合改革究竟是要改什么,对这个问题大家其实都有很多的想法,或者有很多的分歧。在我们三中全会里面提出得很清楚,国家改革的目标是要形成国家的治理体系,这里面从经济的角度讲,实际上是讲了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外还有一句话,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到我们旅游来讲,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领域,但是我想下一步旅游业还要促进开放,还要推进市场化的建设,市场主体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还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另外一个主体是我们的中介组织,除了中介组织以外,还有政府。在我看来,推进下一步旅游业发展很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市场主体、中介组织和政府。我想,不管是市场主体还是中介组织还是政府,改革的对象,最终都指向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市场主体发育不好,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管制措施不当造成的,包括市场分割、市场壁垒,市场主体的发育方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介组织而言,大家知道,中国的旅游协会也罢、各个领域的协会也罢,有一种说法叫做“二政府”,我们协会发育不好也跟这个有关系,我们政府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或者协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不完全在于协会自身的发育,而在于政府和协会之间关系的互动。再回到政府来讲,旅游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跟别的领域不太一样,旅游业经常讲旅游公共服务,别的领域很少讲一个领域的公共服务,我们很少说制造业公共服务或者信息产业的公共服务,但是旅游讲了旅游公共服务,这个旅游公共服务跟整个的公共服务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实际上也值得我们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当中可能别的领域更需要扮演它应该扮演的角色,这个角色还不仅仅是说激发市场的活力,或者更多促进我们中介组织的发展,政府本身就应该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讲旅游业,除了产业属性以外,还有一些事业的属性,这些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来讲,都需要我们的政府来发挥作用。而从方方面面来讲,我们综合改革下一步需要做的实际上是更好地把政府的功能发挥出来,通过改革政府,来推动我们的旅游业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的政府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旅游部门旅游局也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再大一点说,国家也是个政府,省也是个政府,但是最重要的改革对象是我们旅游目的地的政府。按照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旅游目的地应该是城市一级,或者说县一级,是我们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旅游业改革的重点。我们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激发旅游目的地政府的主动性,通过它的制度,一些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够把旅游生产力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过去拟定了十个旅游综合改革的市县,最大的到北京,最小的到峨嵋山,到我们的桐乡,从城市到一个县,这都是旅游综合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指向。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旅游综合改革要改的是政府,要改的是旅游目的地的政府。
第二,我们旅游综合改革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去改它,旅游综合改革的平台是什么。政府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推动者。具体到旅游综合改革来讲,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平台去推动改革。从各地的实践来讲,有两种平台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是跨部门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去年下半年刚刚成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组长是汪洋副总理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有28个部门参加。这个组织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是希望通过一种综合协调的方式,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到现在为止开过两次会议,上周开过第二次会议,会上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汪洋副总理的要求,把我们新任的领导局长的工作报告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28个部门讨论这个工作报告,52项措施里面,有很多工作可能还涉及到别的部门,汪洋副总理也讲到这一点,比如说签证政策、交通等等,都不是旅游部门一家能够做得了的,所以要综合协同的跨部门的机制来推动旅游业发展。
具体到各省区市也很多,我了解到全国有28个省都成立了旅游领导小组,其中有12个省规格很高,是书记和生长担任这个领导小组的组长。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样的旅游领导小组在实际的发展当中,发挥的作用不是特别好。我也在跟部门的同志交流,为什么成立这样的小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是书记省长都很忙,我想一个书记省长头上兼的这种小组组长,可能几十个都有,还有一些日常的事务,所以我们成立这样的小组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我觉得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发挥它的作用。从旅游部门来讲,我经常跟他们说,我们旅游部门担任这个小组的办公室的职责,但是办公室的职责跟别的办公室不一样,别的办公室是领导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是这个办公室要想办法制造一些新的题目,新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个题目和任务在这个领导小组上讨论,来推动一些需要协调的事情。当然我觉得这方面旅游部门还做得不够,对于究竟什么制约我们的发展思考得不多,所以问题提得不多、不准。
各个地方在如火如荼地搞旅游委这样的架构,这次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放在江西召开,实际上是李金早局长的一个重要的决定,依据就是江西是成立旅游委的地方,所以他的一种说法我们国家旅游局要多支持涉及旅游委的地方发展旅游业。目前为止,全国在省级层面有六个地方成立了旅游委,一北(北京)二南(云南、海南)三西(广西、西藏、江西),到今年可能还有很多省在积极运作,在推动成立旅游委。旅游委的方式实际上是提升部门的协调能力。过去讲旅游局协调能力很弱,但是旅游业涉及的方面很宽,带动更强,这是我们的优势,回过头来讲,也是我们的劣势,涉及面宽,需要一个部门协调这个事情,从政府部门来,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这次政府部门里面,专门设立一个很重要的岗位就是秘书或者副秘书长,这个职位很大程度就是协调,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探索通过设立旅游委的方式,来强化旅游部门的之间协调。我们刚才讲的领导小组或者部际联席会议的体制,可以协调重大的事情,但是它不是日常的协调机构,我不可能每天都开会,不可能一个月开一次会议,一年能开一两次会就不容易了,但是日常事务当中有很多需要协调的事情就需要旅游委这样一个架构去推动,从省一级层面到市一级层面,最典型的是杭州,杭州旅游委成立了快14年的时间了,旅游委在旅游业发展过程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认为推动旅游综合改革,旅游委可能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当然我们成立旅游委不是把旅游局叫成旅游委,没有意义,关键是负责协调部门的智能,把各方面需要协调的事情给协调好。
第三,我们在旅游综合改革当中关注比较多的,就是怎么改。我看过十个地方的,包括申请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各个地方做的方案,我经常跟他们做交流,我说你们究竟是改革还是发展?我当然觉得旅游业的发展也很重要,但是从旅游综合改革来讲我们更关注的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我们旅游综合改革究竟怎么改,改什么内容,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一次我看书的时候有个启发,《论语》上面有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把儒家思想给概括了。旅游综合改革其实也是两个字,就是统筹,或者叫整合。我们旅游综合改革可能就是要统筹起来。为什么旅游综合性的产业,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力量,把旅游综合性产业发展起来,才能进而发挥它的综合性带动作用。具体怎么统筹,怎么整合,我在书当中介绍了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整合,是职能方面的改革。就是通过机构的调整,现在很多地方在县一级很明显,比如说浙江,很多叫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局,把基层的旅游和相关部门的职能整合起来,成立一个部门,这在市县一级,特别是在县一级很多,市一级比较少,市一级旅游局都是独立的,在省一级就更是独立的,所以在市级别的整合,特别是对基层小赤足的旅游目的来讲,我们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综合性的很重要的方式。
第二个整合,是区域的整合。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在实践当中,桂林的林桂新区,像北戴河的北戴河新区,都是单独划出一片土地来搞旅游,这片土地是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过去又受制于行政分割的限制,归不同的区县管理,单独成立一个区,有利于把旅游的优势发挥出来。还有一种方式,成都在旅游综合改革当中,通过成立生态旅游功能区的方式来做,龙门山和龙泉山生态旅游功能区,这个功能区不改变行政区划,有六个区县都在这个区里,但是我成立一个功能区,有一些组织架构,把相关部门都吸纳进来,可以很好地去协调旅游业的发展的关系。还有一种方式,在一些地方,他们成立旅游产业聚集区,这都是希望把一些特定的旅游资源、优势的旅游资源很好地保护、开发利用起来。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里面,不可能每个区域都适合发展旅游业,只有一些资源特别好的地方能够把旅游业做得更好。
第三个整合,是规划的整合。海南定位为国际旅游岛,所以它的由旅游委牵头做了整个海南的规划,这个规划里面除了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别的领域的发展,但是突出了旅游的主导性。还有一种方式是现在搞的规划体制改革,多规合一。比如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我们都知道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落地的规划,旅游规划是点到地的规划,做得不好是浮在半空的规划,落不了地。旅游规划和相关规划怎么融合起来,怎么样既体现落地性,又体现旅游业的要求,也是改革很重要的地方。还有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里面,把旅游规划考虑进去,城市规划里面把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体现进去,比如有些地方就是城市规划领导小组的成员,这样他可能会发出一些他们的声音,能够把旅游的诉求体现进去。
第四个整合,是建设的整合。我们说的旅游项目怎么落地的问题。过去我们知道,旅游项目落地审批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发改委一家把这个事情定掉了,其次才是环评等问题。但是建设的整合,一些地方旅游部门也参与其中了,在整个旅游规划的论证过程当中,旅游部门的意见可以反映其中,这样也可以使得我们更好地把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整个的建设融合起来。
第五个整合,是资源方面的整合。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说法旅游没有不可利用的资源,除了传统的自然人文资源还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都分散在各个部门,光靠旅游局一家搞不动。比如我们都知道,北京奥运人家的项目其实挺好的,但是居民的社会资源,比如居民要开发利用的时候面临很多的限制,公安部门的限制、防火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资源的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从旅游改革来讲,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地为旅游所用,这也是很重要的改革方向。
第六个整合,是管理的整合。比如说执法的问题,我们说联合执法,要把工商、公安,包括我们的文化、旅游相应的执法队伍整合起来共同执法。再比如说,我们正在说的管理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变,这需要我们部门和相关部门,在旅游的诚信体系建设、失信名单、违规经营的信息能不能共享,这光靠旅游一家不行,前段时间看到不文明理由的事件上面,我们只能跟旅行社通告他们的行为,如果把管理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可以考虑除了旅游部门,我们工商部门、药监部门等等都结合起来,这才是有效的监管。
第七个整合,是政策的整合。旅游业是一个政策需求部门,我在政策研究处工作,但是实际上我不掌握政策,我手上没有什么政策手段,我们的政策都在别的部门,我们需要提出政策需求,比如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签证政策,都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部门,这些部门都是政策的供给部门,从这个角度讲,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要把政策整合起来,共同推动这样一个产业。
第八个整合,营销的整合。营销的整合横向来讲就是传统的旅游部门和外宣部门、文化部门,包括广电部门,他们其实都是在宣传,他们的宣传也跟旅游有关系,我们的宣传也是地方形象的宣传,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纵向的整合,比如山东做的“好客山东”的方式,从省的营销资源,包括各市和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打造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品牌。
整合的方面很多,我讲了八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时间所限,我就介绍这些内容,旅游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希望旅游综合改革也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谢谢大家。
2015-01-20 11:01:18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由北京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院长讲《中国主题乐园发展趋势》。


2015-01-20 11:03:06
张凌云:我没有做PPT,我写的《中国主题乐园发展趋势》的报告已经收录了,绿皮书中,我首先是读者,其次是作者,也见证了绿皮书这么多年风雨兼程,非常不容易,所以很欣慰,也完成了担子的交接,约稿的话,再忙也是应该来参与的,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这个绿皮书中,就主题乐园的发展,我提了一点看法。这都是国家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的,所以年度报告上面还是比较乐观,今天这个场合,有些意犹未尽的,可以简单地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们国家的主题乐园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时代,也有的学者把它分成四代,不管三代也好、四代也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跟我们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展有关,就跟核技术一样,早期是原子弹,裂变产生能量,细分市场,专门形成了一方面叫做主题公园,我文章当中在前面简单分析了一下,从主题公园到主题乐园这两个词的细微的差异。经过第一轮、第二轮到第三轮,已经形成了聚变,就是氢弹的阶段,各种要素集聚产生出来的裂变。尤其今年对主题乐园发展非常特别的一年,就是上海迪斯尼即将开业。迪斯尼的全球化应该说是非常谨慎的,它跟麦当劳不一样,最早迈出美国本土的第一家是在日本东京,当时他是非常看不准的,因为这是代表美国文化。跟日本东京谈的时候,他是没有股权的,他就收一点品牌的使用费,所以东京迪斯尼很成功,人数和收入,本地化做得很好,日本游客的重游率跟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主要不是靠外来游客,是本地化游客。到了欧洲迪斯尼的时候,他就雄心万丈,以日本的成功作为例子,就谈到了股权层面了。实际上欧洲迪斯尼是很失败的,以至于后来不得不由欧洲迪斯尼改成巴黎迪斯尼,这就是文化上的原因,因为法国的文化也很强势,我也跟学生写了一本关于迪斯尼的案例,有十几万字,看看他们的发展是怎么过来的。
到了亚洲,一般来讲,一个州放一个就很不容易了,原来叫欧洲迪斯尼,是准备把整个欧洲的人口养活一个迪斯尼,亚洲的判断就完全不一样了,香港迪斯尼是全世界迪斯尼中接待人数最少的,海洋公园接待人数都超过了它。香港迪斯尼也是作为试水,上海是正式进入了中国大陆市场。在主题乐园里面,国际品牌还有一些,可能迪斯尼我们知道的多一点。
第二个是环球影城,在亚洲的投资步伐也加快了。东京搞了迪斯尼以后,环球影城在大阪搞,业绩也非常好。在新加坡也上了,我们的北京也跟它们谈过,最后也已经定了,落户在通州,这个已经谈了八年。
这个看得出来,现在国际主题乐园的大腕儿或者大鳄,已经重视了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过去大型主题乐园没有一定经济基础,没有一定消费能力是养不起的,迪斯尼在日本年接待两千万,把365天除一下,要保证那么多人来消费,交通怎么解决?停车场怎么解决?所以当年在巴黎迪斯尼谈的时候,伦敦要有直接的快线到迪斯尼门口,不保证这个我不投。实际上东京的迪斯尼并不在东京,但是东京有地铁专线,直接可以到迪斯尼乐园门口,而且这不作为迪斯尼的投资,是你基础比较搞好了我再来投,香港也是这样,包括机场到那里的快线。所以一定要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这种判断,就像星巴克咖啡一样,星巴克咖啡开到哪儿,说明他对你这个地方的白领人群有一定认可,证明这是时尚人士住的地方,我在东五环之外,没有一个星巴克,尽管有两所院校,还不够时尚,这种判断是有一定依据的。
还有一家,其实也是规模最大的,可能我们国内不太知道,叫六旗,它发源于德克萨斯,一系列的骑乘项目。六旗乐园数字和项目是全美都是第一的,比迪斯尼还多,当然它的全球化是失败的,欧洲它已经退出了,现在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加拿大最近也退出了,他在墨西哥还有一个,当然在美国人气很旺,它的财务状况一直很不好。即便这样,也不愿意放弃中国这块肥肉,听说跟我们也在谈,在北京跟天津之间,搞一个六旗小镇,从古镇的模式来搞。六旗本来是个游乐园,现在看中这个市场,正在做。再加上一些二线的品牌,纷纷地都在做,不光是美国,韩国、日本,包括在浙江开的Hello Kity乐园,总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主题乐园集团关注的主要投资场所,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民族品牌也明显加快了投资步伐,从华侨城,从地产开发到城市综合题,在集聚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资本运作,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未来主题乐园的主战场。
房地产开发受限制,旅游地产口碑也不怎么好,利用主题乐园客流量大、吸引力强,借助国外的品牌进来,不跟风,再加上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国家很重视的,尽管万达的海棠秀在海南已经关了,汉秀又起来了,现在都是高大上项目,高就是档次很高,动不动就请国际顶尖的团队,好莱坞的设计师、制片人、导演等等,大就是项目规模都很大,有的是跟造一个新城差不多,上规模上档次,都在百亿元级,现在主题乐园投资都是这个情况。迪斯尼预算从300亿到500亿,现在万达号称要干掉迪斯尼,豪情万丈。但实际上研究迪斯尼的话,乐园占整个主营业务的十分之一,更多是靠传媒、网站以及卡通和以前积累的这一批知识产权。所以,没有文化做底蕴,就是用钱去砸,现在不说“有钱就任性”嘛,这能持续多长时间?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消费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买奢侈品来炫耀,但是花很多钱去做旅游的体验,是不是已经到这个阶段了?
因为这不仅仅是金字塔上这一边的,迪斯尼乐园属于大众旅游产品,不是高端产品,尽管门票,如果只是高端的话,撑不起一个规模来,所以能够像上海这样,我想至少要过一千万的预算才能成功,年年一千万,有没有那么大的消费能力?再加上不光是迪斯尼乐园,我们的确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不是说光有决心就想把迪斯尼干掉,我们可以这么喊,但是如果作为研究的话,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是不是到了这个阶段。
现在,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有这些政策,资本要寻找出路,土地开发也遇到瓶颈,新农村建设等等概念都叠加在一起,我想主题乐园是正好给他们找到了出口,所以这样蜂拥而上。这对我们搞旅游来讲,可能是好事,地盘大了、规模也大了,但是从长远看,我觉得这个我们要警惕。这是我想在今天这个场合,一个很小的范围,说一下我个人对主题乐园发展的一些隐忧。当然希望我说的都不成为现实,我们能出现一批真正干过迪斯尼、干过环球影城的好的主题乐园。谢谢大家。
2015-01-20 11:13:23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我们请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刘锋首席顾问发言,讲《新时期中国旅游投资创新发展》。


2015-01-20 11:13:32
刘锋:特别荣幸能够来参加发布会,我今天才突然发现绿皮书已经出到第13部了,我应该这13本都收藏完整的,因为也一直是绿皮书的忠实读者,也是很多期的作者,在每年的年底、年初的总结和预测的报告里头,我其实最为看重的就是我们社科院出的这一套绿皮书,因为我觉得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绿皮书确实是既有优厚的传统,又有很新的前瞻。这里我想特别感谢刘德谦老师和张广瑞老师当年的远见卓识,开创性地发展了这样一套旅游绿皮书,也向我们新的主任宋瑞表示钦佩,她的报告我听了两遍了,非常精彩,八个新常态,五个新要求,是对我们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的非常新的总结。特别我很欣赏他提出来的要从过去的小马拉大车转变为群马拉大车,这和我们曾博伟刚才说的统筹和整合的观点也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有关新时期中国旅游投资创新发展的一些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看大势、破瓶颈、找对策进行交流。首先我们看到旅游的发展非常红火,现在有三个词可以概括,就是大众化、经常化和高频次,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预计今年更是会高达39亿到40亿人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总量,而且我们对未来预测趋势,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人次还是收入的规模,都会是持续的一路高歌猛进。在这样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新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散客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助旅游的潮流,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在线的潮流也是非常明显,同时个性体验的诉求也越来越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自然会看到投资与旅游与旅游也成为了一个非常紧绷的态势。从这个图上我们找到答案,(图)正面是毛主席的头像,背面是祖国大好河山,这意味着人民币是用来投资旅游的,要来投资旅游的,这也是我们经济发展到样一个阶段,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必然。
实际上这样一个趋势也和我们整个经济结构的内生动力紧密关联的,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消费是在升级的,由此导致我们的产业在升级,由此我们的城市也在升级,服务业在这里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像我们高院长在致辞当中所提到的,旅游在宏观经济中的位次会日益前移,就是因为我们整个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内在的变化导致的。
正是因为旅游投资越来越红火,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旅游也在快速的转型升级,可以看到技术的新变革、产业的新融合和市场的新投资确实层出不穷。我们可以看到去年的途牛去美国上市、万达、华侨城、方特、海昌等跨界进入旅游领域,还有途家、蚂蜂窝、世界邦、在路上、面包旅行等创业企业在异军突起,同时,横纵联合也是平凡发生,像携程注资同程。去年这样种旅游投资的领域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特征,包括规模的不断壮大,去年落地的旅游投资高达6800亿,在这里面大于10个亿的项目有1400多,大于100亿的粗略的统计也超过100多个,我们可以看到大项目也层出不穷。
第二个显著的特征是旅游投资的主体更加多元,这里面有跨行业的,也有跨体系的这样一种跨界的融合,阿里巴巴去投资了在路上和穷游网,京东也在发力综合旅游平台,众信收购了竹园国旅,百度也成为了去哪儿的第一大股东,腾讯也在投资的相关的“我去旅行网”等等。在跨体系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和民营的融合越来越多,民营资本在旅游投资里面占的比重也是达到了57%,增幅超过了二位数。
第三个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上日趋全面铺开,总体东部地区投资还是稳健增长,中西部的增幅要更为显著,另外可以看到大型旅游投资集团正在进行全国性的品牌化的网络式的布局,像华侨城在全国也进行了多点的布局,万达也提出来打造十个万达文化城,现在实际上数量会更多,像方特在西北的嘉峪关进行了布局,整个在投和开放的项目已经超过了10家,像海昌、宋城集团,都在全国进行了布局,像宋城在三亚的“千古情”效益是非常好的,虽然品质并没有我预期得那么高,因为总体上还是杭州宋城的一个翻版,但是每天两场,经济效益非常成功,也很好的实现了“得屌丝者得天下”的效果。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海外的布局越来越加快,像富兴、海航、万达、安邦、开源旅业等等都在海外进行海外投资的扩张,因为现在我们每年有1.1到1.2亿的出境旅游者,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实际在海外很多资源和市场比在国内还要便宜,还有竞争力,另外看到国外一些旅游集团工作也在走向中国,像Skyscannner、priceline这些比价服务的旅游网站也都在前四,进军国内市场。
第四个特征是旅游投资方向体现融合,现在单纯的投资纯景区的越来越少,投旅游总综合体的或者越来越多的跟旅游地产结合。还有游戏类主题公园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我们把过去几年全国旅游景区的前二十强做一个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游戏类主题公园的景区占的比重越来越多。
总体我们看到,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及旅游的投资是方兴未艾,可能大家也会经常谈到一个问题,旅游现在的投资泡沫很大,我个人认为这个结论实际上不太精准,我们只能说在豪华酒店和某些领域投资是有泡沫的,但是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产品、体验产品、养生养老产品、文化旅游产品还是严重的战略性短缺,真正的旅游投资方面还有很多的瓶颈,我们一说很多项目,说投资额是100个亿以上,实际上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很多就是投了十个亿,但是他说我投了两百亿。还有一些是未来十年的总投资额,真正第一年投下去的就是几千万,所以我们并不要因为说现在的投资额多么大,现在旅游投资就是泡沫一片,其实我们在北京周末到哪里去,带着小孩去那里,还是经常很困惑,没有真正好的产品供给给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实际上这里面牵涉到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的盈利模式缺乏。旅游的投资额相对比较大,回收周期比较长,而且综合要求比较高,不像我干一个房地产,这个只要你拿得到地,有一定的启动资金,难度系数相对并不是很大。但是旅游涉及的面非常宽广,可能涉及110个行业,需要有方方面面的人才,有创意人才,有规划、运营、营销,还有相关主题方面的核心要素学科的人才,所以在这一方面要求都是比较高的。目前这样一些旅游项目的盈利点更多的是取决于两到三个方面,一个是靠门票,另一个是土地这个拐杖。其他的是索道这样一些二次开发的产品,很多旅游项目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盈利条件。所以我们到底怎么涉及盈利模式、收入模式和商业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现在整个旅游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过去积累的旅游运营管理人才和团队是相对不足的,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学校里头基本上更多的偏注于酒店、旅行社等学科的人才,真正在旅游项目研发、营销、运营管理和投资的人才也是不足的,这方面能力比较欠缺。
第三,资本和资源的对接平台还不通畅。现在的土豪很多,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好项目,找到好项目又缺人才团队,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基本上掌控了大部分的旅游资源,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么样去对接资本,这两方面也是有一个不对接。
第四,旅游风景资源价值的评估非常难。一个景区到底怎么估值?到底怎么评价?我们缺乏这样一套标准、模式和做法,所以我们到底是基于它的现状、禀赋还是基础的配套,以及当期的收入,还是基于它未来这样一个预期,这里面都需要很好的进行研究。
第三部分我想初步谈谈几个对策:
第一,怎么样破解体制障碍。这是制约旅游投资的最大的体制问题。我们大部分的风景资源都是在国有的体制下,无论是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遗产、文保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这样的资源怎么样确权,是很难的事情。投资商的投入很大,我跟你合作,我现在可以跟你签50年或者30年,但是因为所有权并不是我的,我最多跟你有一个经营权的转换,我们都知道像宋庄一样,我现在租给你很便宜,但是你一火爆以后我就觉得赔了,就要求调整这样的合作模式,这样投资商永远都会被打成内伤,永远都是受伤害者。所以在这方面缺乏一套法律体制的保障,来怎么样把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真正进行分离,这里面怎么样实现资源归国有、管理归地方但是经营归企业的改革思路,确实是需要很好地来探索的。
二是我们怎么样搭建各类旅游投资的综合服务平台。现在北京市产权交易所有一个新的突破,它们专门设立了一个旅游产权的交易平台,有这样一些平台,可以更好的解决我们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局长在今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上也提出来要促进这样的平台和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基金的发展,我觉得这可能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对策,旅游业一定要摒弃过去更多的是靠卖地,靠旅游地产来盈利的模式,一定要设计基于自身逻辑和盈利的盈利方式,这里我们也需要对旅游的盈利有更充分的自信和这样模式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依靠旅游自身运营也可以实现很好的商业回报的案例还是很多的,例如广州的长隆,这是一个典范,一年的门票收入已经超过10个亿了,像乌镇,一年的净利润也超过2.8亿元,在所有的旅游景区上市公司,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主要有四块盈利点,包括门票、客栈、车船、会务,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好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也可以很好的实现收益和财务的盈利。长隆座位综合性的旅游娱乐业态,包括五大主题公园和三大酒店餐饮,来构建一站式的欢乐体验确实也是做得非常成功。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像地产变现型的,像华侨城、亚居乐、海昌、等等,它们的海泉湾实际上走得都是这样一个娱居互动的模式。从长远来看,旅游还有交易溢价型的盈利模式,因为旅游投资这样一个标底的减少,资产的需求的激生,从而导致旅游资源的溢价,从长远来看,它本身就有一个溢价盈利的特点。
第三,弥补现在旅游投资运营里面很重要的短板,我们现在并不缺钱,也不缺资源,但是缺打通这里面专业化的运营能力,这方面要进一步重视旅游专业运营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这里面我想最后来分享的观点就是旅游的投资确实有风险,周期也比较长,但是确实是面向未来的,是一持续性的收益,做得好,收益是非常突出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够在这三个维度上把握好。第一,能不能真正的把旅游的投资真正形成提供一种品质卓越的生活方式。第二,能不能够打造出来不同凡响的旅游体验。第三,真正的有文化的内涵和灵魂来支撑。真正做好这三点,会发现旅游投资并不一定非得与地产和土地捆绑才能够实现盈利。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5-01-20 11:37:21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请北京旅游学院智慧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窦群主任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丝绸之路旅游发展与中国旅游国际竞争力提升》。


2015-01-20 11:39:08
窦群: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来了很多非常熟悉的同行,也来了很多媒体记者,我主要说两个感受。第一,希望我们的媒体多多关注我们旅游发展的一些正能量,一些好的信息。我回顾这几年,我们旅游行业被报道、被宣传比较集中的几个事情,比如说关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各位记者很辛苦,反复报道了很多次,为什么高,而且在旺季之前突击涨价。另外是非常关注出境旅游的增长,特别是大量报道了我们签证放宽政策,以及我们的公民出国旅游、出境旅游大量购买高档消费品的数据,我们整个出境旅游的花费已经到了世界第一,广为报道,各大门户网站都在第一页显著报道。另外,我从事旅游工作二十几年了,我们媒体工作者也是旅游者,很少报道我们旅游行业的一些正面形象。经过多年的培育,我们旅行社行业已经被你们报到一个接近诈骗行业的形象,一谈旅游,有什么陷阱,怎么骗我,怎么带我去购物。
今天我们开始高院长及几位绿皮书的作者的发言,我们的旅游行业也好、旅游活动也好,和我们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就像各位关注的很多具体现象,后面隐藏了很多具体问题。关于门票价格,我几次跟媒体朋友交流,后面引发了深层次问题,根子不在我们的景区管理部门,景区管理机构很多是公共事业单位和政府性机构,他的收费上哪里去了,再一个比如说关于我们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买大量高档消费品的根子也不在旅游者,是我们消费品的税价这个原因,同样好的东西,国外很便宜,国内很贵,国内可能买到假货,国外可能买的基本是真货,根子在这方面。我们记者们也受过很多的训练,建议你们以后回应我们今天开场白,我们高院长和几位老师的发言,从更加宏观的层面,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看待旅游。
今天绿皮书发布,我可以以我工作经历来跟各位介绍,绿皮书也好,组织写绿皮书的机构和这些人也好,是我们国内不多的多年来坚持旅游基础的研究和对未来研究的一帮人,很难得。我们旅游一般都是小买卖,是挣钱的,端盘子的,到旅游社报个价的,都是做具体工作的,是一个服务型行业。当然这个行业作为一个产业,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这个团队这些年来始终把它作为一个非常纯净的学术高地。这两天我们行业内,可能你们很多记者参加了,在里面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错误的解释跟歪曲,跟我们旅游研究滞后息息相关,很多问题没有说清楚,说得不对、不全面,跟我们很多基础里的问题没有解决有关系,比如说旅游数太大,这个旅游数不准,大得没法宣布了,还是回到我们对旅游者、旅游人次、旅游人天一系列统计问题没有解决而造成的。今天我们曾博士专门做了一个统计,这些问题都是很深层次的问题。我从一开始也是积极参与我们绿皮书的一员,到今天还在做这个事情,而且越做越好,表示祝贺。
关于丝绸之路的旅游,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本来我想这个题目跟原来绿皮书组织者讨论的时候,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首先我自我表扬,我们还有点理论性,一起看到这个题目,把它列为绿皮书的题目,但是后来领导太重视了,主席也重视,旅游部门也重视,主席提了那么大的事,旅游部门落实得也很快,把今年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行年,轮到我们这些小人物再发言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我们要好好的干,好好的落实,希望丝绸之路打造成为非常好的亮丽的风景线。特别一个观点,不管是丝绸之路还是香格里拉,都是外国人在我们国家首先提出来的,这两个名字都很有意思,都是德国人提出来的,香格里拉是德国人洛克陪同美国地理杂志在一九二几年到滇川藏考察提出来的名字,而我们这个丝绸之路是在前一个世纪,也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来我们中国考察提出来的,所以是墙外开花墙内香。香格里拉已经被马来西亚商人在香港搞了一个巨大的集团,一个好的名字。丝绸之路都在相互争,香格里拉也在争,四川、云南、西藏都在争这个名字,后来中甸县很干脆,直接一个县叫香格里拉县,证明我是核心区,现在丝绸之路出来之后,我们相关省区争得非常厉害,我是核心区,我是起点,我是桥头堡,我是什么什么。实际上,我觉得当务之急不是我们内部争,包括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讲了很多,当务之急是做一些聪明的事情,把我们的品牌尽快转化为能够跟旅游产业要素紧密结合的品牌,比如说酒店结合也好、景区线路也好,希望做实际工作,而不是做那些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搞活动,搞什么大的研讨会,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这里面有商机,如果我们参照香格里拉的话,就有很多商机。
今天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
2015-01-20 11:50:14
主持人 李明德:下面我们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天明先生讲智慧旅游任重道远。


2015-01-20 11:52:51
高天明:各位女士、先生,我用十分钟,书里面有的我就不讲了。
首先感谢宋主任,还有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邀请,从十年前参加这个发布会,到现在整整11年了,每年我都非常关注,而且受益匪浅。今天我想谈谈关于智慧旅游可持续发展。去年大家知道,2014年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智慧旅游年,我统计了一下,全国档次的有20多个展会和论坛,等于去年旅游非常热。热旅游需要冷思考,智慧旅游像我们这样发展的话,还有没有可持续性,我想谈谈这个问题。
从智慧旅游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讲是方兴未艾。刚才吴主任也跟大家介绍了,2009年8月28日,在我们三亚海航召开首届中国旅游计划发展论坛上提出来的,当时我们请到了刘锋博士,当时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还有吴博士,在社科院。当时首先提出这个概念,是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刘鹏,他当时是从IBM智慧地球这个理念和云计算理念运用到旅游当中,我记得做三亚宣言的时候,我们专家学者意见还不同,有的说要不然改成智能吧,到现在6年了,没想到6年之后智慧旅游发展非常快。最早是北京市旅游局,当时本人和刘锋,我们一起做了一个规划,把这个概念融到“十二五”规划里面了,试点应用是2012年,分了两批,中国批了两次试点景点,从发展来看,的确是方兴未艾,去年又是智慧旅游年。亚太经合会部长会议又把智慧旅游中国的经验希望能够传播到全世界,现在智慧旅游总思考问题这块有几个问题是觉得有点担忧。
顶层设计这一块,视野还是有点过窄,目前很多省级规划目前还局限于狭义的旅游业,并没有把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的整体规划融为一体,因此缺乏兼容性和扩展性。为什么智慧旅游后来搞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和智慧城市、智慧中国大概念兼容起来。如果就旅游搞旅游的话,旅游是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的产业,只搞旅游这小部分的话,可能没法真正做到真正的智慧。
我记得前年“十一”黄金周,九寨沟拥挤的问题,当时作为头条新闻,去年很好,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九寨沟是搞智慧旅游最高的之一,为什么搞成这样?是没有跟智慧旅游的目的地和智慧城市的概念结合起来,只是景区搞景区,景点搞景点。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软硬不均,硬件过硬,软件过软,忽视了流程再造、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思维是强调资源共享,不是资源都有。因此造成了资源闲置和资源的浪费。第三个担忧是人才短缺,人才培育力不从心。我2012年去美国,我去美国之前,不少国内院校都说,帮我们物色人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而且是非常优厚的待遇。我去了两年,没有完成任务。我记得当时北二外,包括人大、南开都希望能引进,结果没有,为什么没有?人家不来。因为智慧旅游的概念在国外没有。还有人工智能,这在国外有,智慧旅游人家没有这个专业。
从这个角度来讲,智慧旅游是“中国制造”,而且是“中国创造”,这个产品、这个专利,如果中国能够把握好,是中国下一步旅游业向外发展、向外扩张的很好的品牌。智慧旅游任重道远,智慧旅游要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秀外,还需要慧中,不但需要内敛,而且需要外延,像国外一样,不但需要平台,而且需要产品,智慧旅游的产品要跟得上,现在不少都搞了大的平台、大的数据库,没有产品不行。再有,不但需要大数据,还需要大集群。智慧旅游需要有产业、有企业支撑的,不但需要企业利益,还需要公共利益,不但需要资源整合,还需要资源共享,不但需要科技创新,而且还需要关键的东西,尤其不少用互联网思维来更新这个观念,互联网强调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共享。再有,不但需要开放引进,还需要创新输出,怎么把智慧旅游这个产品、这个概念输出到国外,这毕竟是“中国制造”。不但需要游客满意,还需要商家满意、雇员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
最后展望一下智慧旅游,中国的智慧旅游必将会发展成为推动中国传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引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引擎。假以时日,中国智慧旅游的产品和服务必将会发展成为中国旅游的新特色,并且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中国体验与众不同的旅游经历。我们看到报告里谈到中国入境游的减少,而且出境游今年首次超过了国内游。我这两年也发现,为什么国外上中国旅游的少了?是因为跟团的少了,散客多。我的老师和朋友至少四五家来,他们发现,如果来中国旅游的话,不希望跟团,自己来,中国又没有这种服务。我是干过酒店、干过旅游,让我帮他们把线路、酒店和机票都安排好,拿着我这个到大使馆签字签不下来,说你必须有旅游性团,有组团单位,否则不给你签。如果智慧旅游发展起来,能够在网上搞营销,网上的一站式服务,我相信国外旅游来的更多。
不久的将来,中国智慧旅游的人才、技术、模式、平台、产品、服务等也必将会像中国高铁那样走出国门并造福世界,中国旅游贸易逆差也必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智慧中国和智慧地球的梦想也必将会变成现实。谢谢。
2015-01-20 11:55:41
主持人 李明德: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新闻发布会,年年花不同,今年花更红。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