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邮轮旅游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主要表现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对发展邮轮旅游给予了空前的政策支持;沿海城市竞相把建设邮轮港口作为培育外向型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纷纷亮出新举措,制订新政策;国民旅游休闲需求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新阶段,国内旅游规模已超过33亿人次;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海上和内河邮轮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动力。
从邮轮经济的发展特征看,我国正处于全面起步的初始阶段,无论是邮轮客源市场,还是邮轮相关链条的参与各方,都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明确方向、突出优势、有序发展、少走弯路,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以下4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港口定位。这主要是对港口城市决策者来说的。国人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价值趋向,或者说是一种贪大好大的习惯。因此,不少沿海城市都提出建设邮轮母港。针对这种情况,有些研究者做出诸多预测和判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邮轮母港未来将呈南北中三点分布,以未来北方的邮轮母港预测为例,榜上有名的是大连或天津,而作为我国北部良港和造船基地,又是国际驰名旅游胜地、奥帆赛举办地并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大学等支持条件的青岛市并不在其列,而现实情况是青岛已建成母港泊位,且城市决策者对发展邮轮经济认识明确,决心很大。去年以来连办两届的邮轮旅游论坛,即表明了青岛市的态度。
能否建成邮轮母港,既有作为母港的天生条件,也有规划布局的人为因素,更有后天发育的实际结果。31号文件提出要“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但没有明确在哪里建母港,哪里建停靠港,这比以前动辄就批下一批开发区、示范区要英明,避免了像是“孩子没出生,先把名起好”那样的盲目,为各沿海城市正在规划和建设的邮轮母港留下了必要余地,当然也留下了今后可能恶性竞争的严重隐患。记得1992年国家旅游度假区获批时,一次就批下“一打”12个,之后开发建设搞得五花八门,主管机构从副厅级到副乡级都有,白白辜负了国家级这个称谓。这件事情说明,国发3l号文件先“不发帽子”很英明,给了方方面面一个余地。对于有关地方来说,发展邮轮经济必须量力而行,不能片面贪大求大,不能没有条件也要硬上;对于处于竞争起跑线上的港口城市来说,邮轮经济发展得如何,能否建成邮轮母港,也绝不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更需要脚踏实地去大干和专业化的巧干,最终靠实绩去说话,没有五至十年见不了分晓。
二是产品特色。这主要对旅行社等产品开发机构而言,也兼及邮轮企业。邮轮旅游是“邮轮+岸上”的旅游产品,回旋空间和伸缩余地不大,容易雷同或近似。在大众游客对邮轮产品缺少理性选择的起始阶段,应充分重视邮轮产品的特色。
首先,外国邮轮经营对华旅游是否应考虑服务的中国化问题,如同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包括语言服务、餐饮类型、娱乐项目、岸上行程等,都应考虑中国游客的习惯,最突出的是中文服务、标识、提示,中文电视或录像节目,热开水提供;其次,缩小中国邮轮港口和经营企业服务水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明显差距,这种硬性差距不属于应该倡导的特色。
中国邮轮是否必须经历中国高星级酒店最初“仰仗”洋人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应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客观地说,邮轮经营服务的难度远在星级饭店之上,具体应该如何去做,要由企业自主去做决定。
再次,每个邮轮企业都应培育彰显自我特色的服务品牌,而不是与高铁服务一样基本差不多,产品与服务特色应该与游客从登船到下船相始终,贯穿于各个流程、环节和层面,让游客处处和时时都能够感受,并留下口碑相传的深刻印象。目前,反映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游客觉得下船后游览时间太少,购物时间太多,个别游客甚至觉得亏本。这与营利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建议邮轮产品开发企业以此作为开发新产品的一个突破口,研究推出少购物团、不购物团,或许可以更多地赢得游客。
国发31号文件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这些规定为我国邮轮经济和邮轮服务某一方面的提升,提供了政策趋向和依据,值得有志于邮轮经济发展的沿海城市认真加以研究和落实。
三是航线行程。这主要针对邮轮企业而言,也与港口城市多少有些关系。一个国家的邮轮是否可称为一大产业,既取决于母港建设或港口数量,更在于航线的广泛开辟,这就如同民航空港,叫国际机场的并不少,但相互之间差距甚大,航线多少和繁忙程度是检验空域经济发达水平的直接标志。这一点对邮轮产业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作为邮轮港口,既要积极接纳外轮停靠,争取成为既有国际航线的一个延伸或停靠点,还要争取以我母港为起点,开辟一些新的国际航线。
目前,我国沿海港口除接待国际邮轮,起始出发的邮轮航线多以近海为主,前往的大致是日、韩、越和港、澳、台,这在邮轮经济的起步阶段是切合实际的,但对广大游客来说少了可选择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市场发育。2009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国发44号文件,针对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增开邮轮航线的要求;如今国发31号文件,则把这一条作为普遍性的导向,要求“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我们应把它视为推动邮轮旅游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当然,增辟邮轮航线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协调交通、涉外等部门,需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沟通,需要必要的客源支撑,需要面对同业者的激烈竞争。
国发31号文件已提出,要“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说明国家已经关注和考虑解决有关制约性环节,作为邮轮企业应做好相应性地跟进工作。
四是游客培养。这里所指对象就是中国游客。现阶段国民旅游休闲仍习惯于奔跑式观光,很多人即使炎热夏季到了海滨度假,也很难收住匆匆脚步,而是终日东奔西跑,觉得否则就浪费了住宿和长途交通费。这种偏向的旅游消费习惯,从长远看有很多弊端,需要逐步引导和改变。国发31号文件提出从三个方面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观光向观光、度假、休闲并重转变,所对应的就是国民旅游消费习惯的改变。
邮轮产品是海多陆少、航多停少、闲多游少的旅游产品。如何把国人的旅游习性“扳”过来,学会身处狭小空间、面对苍茫大海,逍逍遥遥、悠悠自得,又不是窝在那里搓麻将、玩博彩,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邮轮企业除了做好服务本职工作,还要对游客承担必要的邮轮文化传播义务,向游客一点点灌输邮轮文化、休闲文化、海洋文化,认识邮轮旅游的精髓,掌握邮轮乘客的行为规范,如在邮轮上怎么穿衣、怎么吃自助餐、怎么参加集体活动、怎么休闲自娱、怎么安全自救,让游客由动变静、由急匆匆变慢悠悠,学会休闲,学会享受。
去年国家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其本意应该也在于此。如果游客的旅游习惯、休闲观念端正了,对旅游休闲产品的选择也就会更趋理性,邮轮产品的优胜劣汰将更符合规律性,由此可带动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因此,引导国民乘坐邮轮旅游,不单是培育一类新产品,更是在培育一种新型的国民旅游观,其意义是深远的。
中国未来注定要成为一个邮轮旅游大国和邮轮强国,这是由中国的海洋区位、经济地位、人口规模等重要因素决定的。这一天能否早些到来,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邮轮母港建设、邮轮产品特色、邮轮航线开辟、邮轮乘客素质,是在邮轮经济和市场发育阶段就该努力做好的,期望各有关方面予以特别关注。
作者:高舜礼,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曾刊登于2014年11月19日《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