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改革开放,始自酒店。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前半段,全行业都在为突破住宿整个接待瓶颈而努力。当时的酒店投资基本成为旅游投资的代名词。进入新世纪,旅游景区、度假区、综合体等开发如火如荼,但酒店建设步伐依然很快。一方面,依然有相当多的市县没有高星级酒店,需要弥补这个空白。很多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旅游规划中要求每个市至少有一家四星级酒店,每个县至少一家三星级酒店。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进入黄金时期,几乎每个高档点的楼盘都会配备一个高星级酒店,既合理避税,也提高物业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星级酒店数量的增加和酒店管理公司的发展。但是,这个两个驱动因素并非是市场导向的。相当意义上讲,政府的招商引资冲动和房地产市场的兴盛,是造成高星级酒店数量激增的两大动因。
酒店行业整体是不是存在泡沫,这需要扎实的数据分析来确定。但结构性泡沫肯定是有的。所谓泡沫,就是建立在透支需求上的供给。八项规定抑制了公务消费,对高星级酒店的冲击很大。从实质来说,这部分公务消费,是透支型消费。按照正常的财政预算规则,这些消费本就是不应该存在的。很多地方已经是负债财政,公务支出已经是对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税收的预支了。严控公务支出并不是一个新鲜事。90年代末就搞过。但那时对酒店业的冲击并不大,主要是酒店存量还不大,而且公务支出规模跟现在相比也是天壤之别。透支型需求支撑下的酒店供给,自然是泡沫。这部分公务支出本身就是泡沫。目前,经济型酒店、精品酒店的生意依然不错,既有大众旅游和企业差旅的刚需,也有从高星级酒店挤出的政府公务消费需求,这两方面都是刚需。
很多酒店认为,在现有形势下,“摘星”是个应对方式,就是摘掉五星、四星,或者降星。这种做法也是双刃剑,或者只是适合特定酒店。星级毕竟是公认的酒店档次和品质的代表。高星级酒店对境外游客以及境内中高端游客而言,依然是容易接受的。单纯为满足公务消费规则而降星,造成非公消费群体的品牌识别模糊,并非明智之举。如果说一个酒店的主要生意来自于政府公务消费,例如会议,这就属于专项酒店,进入政府采购体系,降星乃至摘星当然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因此,酒店的服务对象,或者是市场定位,是行动选择的关键。我最近接触过南通一个匈牙利人管理的酒店,他咨询评定五星级酒店的事宜。我说这个形势下不宜搞五星。他说,酒店的客人主要来自上海,包括外国人,这些人对五星级酒店有品质上的认同,因此需要这个牌子。显然,他评五星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例子很具有代表性。
多年来,星级酒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星级成为酒店品质或者类型的唯一代名词。住宿设施的种类是多样的,这个从英语中住宿业态的诸多名词术语就可以看出。在国内,经济型酒店、度假酒店、主题酒店、民宿等住宿业态也渐成气候。但星级标准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固。一方面,这与酒店发展的惯性有关,星级标准推行20多年,业内外妇孺皆知。另一方面,旅游主管部门对住宿业的管理是以星级酒店为基础的,对其他住宿业态的管理则缺少工作抓手。由于标准的单一和品质符号的缺乏,大家就不得不去挤星级酒店这个独木桥。不必要挂星的或者可挂可不挂的,也就都挂上星了。
从旅游区的发展和种类上,可以分析酒店的未来。旅游景区A级标准,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形成了比较大的A级景区规模。近年来,开始了旅游度假区的试点和评定。这反映了旅游区的多样化。对A级景区,市场形成的认知是观光吸引物,时间预期也就是一天,花费三五百元,得买门票。对旅游度假区,市场形成的认知是度假吸引物,时间预期是三五天乃至更长,花费也是三五千元,得住酒店。同样是旅游区,但名称的差异代表了性质的不同,也形成了市场预期和消费行为的不同。未来,还会有其他类型的旅游区出现。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酝酿,旅游度假区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为旅游区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创造了更大空间,更为关键的是,迎合并引导了旅游消费的取向。供给创造需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标准和品牌来引导。
如同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经济型酒店、度假酒店、主题酒店以及民宿、汽车营地等住宿接待业态,是酒店类型上的划分,对目标群体的指向性明确,什么类型的需求就去住什么类型的业态。星级酒店就如同A级旅游景区,是品质等级上的划分,并不是类型上的划分。各类需求都满足,什么市场都通吃,就如同休闲度假观光都在A级旅游景区里解决,是不可行的。星级酒店的未来,显然不是简单地摘星、降星,或者再挂星、升星,这种本身等级的变动不是根本出路。借鉴旅游区的模式,分类型、再定位是关键途径。
市场对星级酒店的基础需求依然是巨大的。就像休闲、度假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观光旅游依然是基础,星级酒店也依然是蛋糕最大的那一块。如果说在压缩公务消费的形势下,高星级酒店出现了过剩,那就需要挤出这层泡沫。挤泡沫的过程是残酷的,就像海外投行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回落要倒掉好几万家房企一样。酒店的标准是必要的,但不能一个标准打天下。酒店的前景是光明的,但不能一种类型通吃。之前对酒店的行业管理,是供给管理,是定等级、分档次。未来对酒店的行业管理,应该专享需求管理,是分类型,导消费。酒店的未来,是标准的多样和类型的丰富,这既包括增量的引入,也包括存量的调整,是因店制宜、分类指导,更是对市场需求的引导。
作者:付磊,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