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5.jpg 1.jpg 4.jpg 3.jpg 2.jpg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论文
张广瑞:朱氏的先人与后人

朱子后人在韩国

全罗南道的全新朱子庙

“朱”
在韩国全罗南道绫州的朱子庙的朱文公(朱熹)雕像
朱子雕像
韩国绫州朱子庙规划设计方案(部分)
朱子庙正面
韩国绫州的朱潜之墓
朱潜墓前景观

朱潜墓前的石像生

在韩国和日本,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又折射出中、韩、日之间文化传承的微妙关系。这个现象就是中文的运用。在韩国,无论是大街上的广告还是博物馆的展品中,汉字比比皆是,而报刊中汉字出现率的则很少。不过,韩国使用的这些汉字多是古汉语,其形与意几乎和中国汉字没有太多的差异。在日本,报刊上的“汉字”很多,仔细端详,多是汉字的“形”,并非汉字的“意”,发音则差异更大了。只从“形”来判断“意”,往往会闹出笑话。人们发现日本汉字也有不少和中国的汉字一样,但多表现在“简化字”上,这是因为当年中国做汉字简化时借用了不少日本汉字。更有意思还在于两国人姓氏中汉字的运用。韩国人的姓氏和中国差不多,只是有些姓氏更加集中,例如金、朴、李等,也可以说,绝大多数韩国人的姓都可以从中国人的姓氏中找到,其溯源还可以从中国某一地区或历史时期发现。但是,日本人的姓氏则不然,日本人的姓氏几乎很少从中国的《百家姓》中找到,而且,即使是中国的移民也大都把自己的姓名“日本化了”。于是,与之相应的是,韩国人的姓氏往往在一个地区相对集中,而在某一姓氏集中的地域又会出现另外一个现象,即在这个地域中,又会出现与中国某一地域中完全相同的地名,这彰显了一种移民思乡的印记,成为中韩两国人民同宗同族的渊源佐证。然而,这一点在日本则颇为罕见,尽管日本有些地名也和中国的地名完全相同,但只是相同而已,难以发现像韩国那样的的痕迹。

韩国的全罗南道就是这样一个例证,这可以从朱姓说起。

朱姓在中国是大姓,在《百家姓》中排位17。现在,中国的朱姓人口超过千万,属于第13大姓,朱姓已遍及中国大江南北,南方似乎多于北方。更让朱姓家族感到自豪的是,朱氏在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过两国王朝,其一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另一个是朱温创建的后梁。在中国的宋代还出现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朱熹,被誉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最为后人推崇的是伟大的理学家,留下了诸多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他1200年仙逝之后,其后人从其老家江西婺源陆续向外迁徙,至今已繁衍30余代,遍及海内外,而其玄孙朱潜(1194-1260)曾为宋代翰林学士,因与朝廷政见不一,1224年携家带口跨海东进,定居高丽(现在韩国)全罗道之锦城,成为韩国朱姓之始祖,几百年以来,朱子后裔在韩繁衍,多达15万之众,这些后代仍恪守祖训,持“好学力行,重仁义,尚气节”之家风,在韩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尊称朱潜所居之地为“仁父里”、“君子里”、“朱子川”。并在全罗北道出现了“武夷山”、“武夷岩”、“玉笋峰”、“白鹿洞”、“考亭”等与朱熹在中国故乡周围完全相同的地名。早在19世纪末,经韩国高宗皇帝恩准,编纂出版了全国统一的《新安朱氏世谱》,1973年韩国各宗亲组织统一组建了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中韩建交之后的1990年,朱氏中央宗亲会会长率团首次访问了朱熹故里武夷山,从此拉开了韩国朱氏后裔与中国朱氏家族与故里的联系的大幕,近年来活动越来越频繁。

最近,韩国朱氏家族把原来的朱子庙从罗州迁到朱潜去世的绫州,修建新的规模更加宏大的朱子庙(与其说是“庙”,不如说是“祠”)。虽然这座庙尚未完全建完,但现在每年55日在那里按照《朱子家礼》举办祭礼活动,十分隆重。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对朱子庙做出了整体修建规划,根据规划,整个朱子庙将在2018年全部竣工。本人这次在全罗南道时,绫州旅游部门的官员专门安排我参观了朱子庙现场,朱潜墓是从外地迁入,朱子的雕塑已安置,一座朱子庙的建筑已完成,正在绘制外墙的壁画。整个朱子庙坐落在在半山坡上,居高临下,风景优美。

这座新朱子庙的建造定会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朱氏家族的交往,同样,也将成为中国人了解中韩两国世代交往与文化传承历史的见证,同样,它将进一步见证中韩两国人民时代睦邻友好的发展,成为一个中韩两国旅游者集聚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张广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始人、名誉主任。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