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雾霾出現的日子,让两千多万生活在京城的人们饱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虽然并无确凿数据可作凭据,但想必遮天蔽日的雾霾也一定令不少游客闻之却步。据说某国外媒体,还将北京雾霾列为全球旅游警告之一。姑且不去费神考证其真伪或科学与否吧。触目惊心的空气污染已让这一判断变得并非耸人听闻。
作为旅游城市,北京在国内外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尽管近年来颇受挑战,但的的确确从未真正落后过。两年之前,北京还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北京确有十足的底气和实力喊出这样的口号,对此几乎没有什么质疑。然而,2013年以来频繁光顾且愈演愈烈的雾霾,却给这个雄心勃勃的城市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在雾霾光顾的日子里到北京旅游,对很多人来说,需要相当的勇气。若是彼时再谈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多少会让人觉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滑稽。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4)》中有个被频繁引用的表述直截了当地戳中了北京的痛处——“北京污染极其严重,大大低于平均标准,甚至已经达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程度”。根据该报告,在40个国际城市中,尽管北京的公平指数排名第一,经济指标超过均值,但生态指数倒数第二的现实已成为制约这个城市发展的最大短板。的确,从旅游城市的角度来看,纵然北京拥有怎样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哪怕北京如何敞开怀抱热情欢迎世界各国祖国各地的游客,即使北京慷慨地拿出更多促销经费或者出台比72小时过境免签更加便利的政策,在触目惊心的雾霾面前,都变得苍白。
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华大地上铺天盖地的雾霾究竟由何而来,如何治理,这似乎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尽管雾霾的成分、来源和解决办法有赖科学家们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其根源的消除必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社会工程。伦敦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勉强摘掉“雾都”的帽子,洛杉矶摆脱雾霾的努力也长达五十多年。而不论哪个城市,在其环境治理过程中,无不依赖于政府的果断决策、系统部署、严格执法,公众的自觉维护、身体力行、集体努力以及相关机构组织的积极推动和舆论监督。就中国而言,所需要付出的勇气和努力显然会更大。正如习总书记前日在雾霾中视察北京时所言,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治大气污染,最关键的,当是政府拿出勇气和智慧,从维护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坚持标本兼治与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与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与区域协调互促,多策并举,多地联动。而就个体而言,我们固然都有抱怨、调侃或者申诉的权利,但更需身体力行地为改变这种现状付出哪怕些微的个人努力。
有外界媒体把北京的雾霾天气形容为“空气末日”,有人担忧雾霾会影响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甚至有人用雾霾反讽“美丽中国”的形象定位。对于这些,我们当然可以用言辞加以回驳。然而比言辞更加重要也更加有力的,恐怕还是行动,是立即、有效、彻底的全民行动。
作者: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