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5~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No.14》)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高培勇:《旅游绿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热情地欢迎并且感谢大家莅临今天《旅游绿皮书》的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是一个例行发布会,每年都会在这里发布《旅游绿皮书》。
在《旅游绿皮书》发布会上,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数字。2016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状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6年第一季度达到了56.9%。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首次过半。追溯到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我想这三个年度所公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在第三产业当中,显然旅游业是龙头产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增长过程当中,它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发展势头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它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符合规律的、正常的经济发展现象。经济新常态有其自身规律性,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是一个符合发展规律的经济现象,也是我们必须适应并引领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得益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于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但是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围绕着供给侧改革的进程就已经开始。当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类似的字眼,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共识——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如何进行这样的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十三五”发展的经济目标?在这本《旅游绿皮书》当中,实际上是把它作为一个主题来论证,这就是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旅游业在2015年和2016年的第一季度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进程,显然是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分不开,与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分不开。今年2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副院长曾在此讲述这样一个观点:“十三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6.5%,但是根据他的分析测算,“十三五”期间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至多是年均增长6.2%,即将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后,所有的资源都用上,全部的劲头都使出来,能摸到最高的增长速度是6.2%,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低的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6.5%。6.2%-6.5%这0.3个百分点的距离靠什么去填补?他的观点就是靠改革。中国走到今天,特别需要用改革的红利来填补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目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距离。
在改革中旅游业的发展显然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旅游业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产业。如果说在过去十年,甚至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制造业发展,那么到“十三五”经济增长则应当主要看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当中可能更重要的是要看旅游业的发展。在大家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服务业中,从近年来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和对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来看,对旅游业的需求最为迫切。我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跟我同届的人大概有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已经退休了,大家经常在交流群里讨论的就是旅游,几乎不谈别的,就谈旅游,不谈吃、不谈喝,整天晒的就是到哪里,看了哪些风景。所以从这个方面看,要真正刺激消费,真正能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的看点和重点的,应该就是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靠什么?一方面要靠刺激旅游的需求,这是我们经济政策的一种常规举措。除此之外,当前更为强调的就是旅游业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在这里,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我特别注意到《旅游绿皮书》从两个方面对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作了分析。一个是盘点以往,比如说在书中谈到旅游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交叉领域,在2015年各方面的改革措施是连续的,以及旅游行业的投资并购问题、旅游业融资方式的创新问题等等。与此同时,还前瞻了未来中国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向。例如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提质增效问题、旅游业发展方式由投入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问题、旅游业的治理体系由行政主导转向社会治理主导的问题等等。我认为这些都可以归之于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域。
我们今天在这里谈旅游,实际上是把旅游业作为一面镜子,由旅游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旅游业本身,而且包括整个服务业,包括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程,甚至包括整个国家治理体系转变的进程。在今天谈旅游的时候,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讲,我们的课题组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宏观视野。以往讨论问题时,总是讲不能就旅游来论旅游,那时候讲的是要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全局上定位旅游。走到今天,2016年4月份,还需要再加上一句话:也不能就经济来论旅游,而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总体格局上论证旅游,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的改革方向上去定位旅游。如今论及旅游的发展、旅游的改革,实际是透过旅游这条主线折射整个国家前行的方向,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此时,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共识是大家能够达成的,就是在今天,我们要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改革、重视改革,因为“十三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方面经济进入新常态,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既定不变的目标。我总是说我们等同于在天地之间行走,如何来搭建天地之间互通的桥梁,其实最重要的构建就是改革。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推动旅游业的改革,从而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富有潜力的支撑性力量,而且要通过旅游业的改革推动整个服务业改革、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以至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我想今天这个会议的一个主题就是,我们一起来朝着这样一个改革的方向努力。谢谢大家!
谢寿光:《旅游绿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高培勇院长、李明德老师、刘德谦老师,各位专家、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是《2015-2016旅游绿皮书》正式发布的日子,这是第15部《旅游绿皮书》,走了15个年头。
2015年发布会上,我和高院长在这里各自发表一些感言和话题。我还是说几句老话。第一,作为《旅游绿皮书》的出版方,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以宋瑞主编为首的《旅游绿皮书》第二代研发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张广瑞老师、刘德谦老师、李明德老师作为第一代开创者,还在一线为《旅游绿皮书》的研创投入心血表示崇高的敬意!也要向《旅游绿皮书》的顾问高培勇院长给予这部《绿皮书》原创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高院长作了一个简短但是非常高屋建瓴的报告。作为一个出版者,作为社会学研究人员,也就旅游问题谈一些个人观点。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五中全会作出了“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中国的全面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重要的布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这个时候,旅游的角色、意义、地位可能比任何时期都凸显出来。
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旅游业发展来看,始终处在高速增长的状态。旅游的地位、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是被低估的。对旅游本身的认知是有偏差的,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经济部分,如果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在旅游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这是刚才李明德老师说的,我就为这个“大有可为”做一点佐证。
第一,不能仅仅把旅游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吃喝玩乐”。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要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可能是一个“+”的选择。实际上旅游是一个平台,从产业的角度,旅游业的带动性、相关性、关联性是非常巨大的。从社会的角度,中国中产阶级、中等收入者现在1亿多人,世界第一。目前这样一个总量、这样一个潜在的需求,远没有发挥出来,释放出来。这就与我们的认知有关、和体制机制有关,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改革空间。如果说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得益于人口红利,那么新阶段,人口红利一旦消失以后,对有一些行业,包括旅游在内,其实是进入了一个双重红利叠加时期。中等收入阶层1亿多人旅游的消费需求巨大。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人口红利的话,无论旅游产品的提供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目前人口红利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第二,旅游这个行业长期被看成经济部门,其实不纯是经济部门。相比较而言,旅游业改革的往往是滞后的。大概四、五年前到日本调研,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日本这样一个发达社会里,只要离开办公室而移动,所有旅游需求都是会得到最便捷的服务。第三方的公司、专业化服务是最可以产生效力的。我觉得旅游需要体制机制观念上的调整,怎么样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有多少可供我们作的文章《旅游绿皮书》这十五年来为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智库产品的作用。财经战略研究院本身是中国社科院最有特色的财经战略智库,旅游应当在这个智库里有很大的份额。通过《旅游绿皮书》的发布,已经把最精准的、最专业的智库产品服务于社会。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旅游的认知、理念的认识,如何面对旅游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如何更加精准定位智库角色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如何面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这本《绿皮书》的价值、功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前些年我一直讲,《旅游绿皮书》是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智库报告。我对许多旅游专业的学生说,你看过《旅游绿皮书》吗?如果你不看《旅游绿皮书》,你对中国旅游发展的过去和未来基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所以应当对这本书,对这个研创活动有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旅游业界人士,可以通过《旅游绿皮书》发表一些业界的声音、第三方的声音。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宋瑞研究员多年来一直投入于《旅游绿皮书》的研创,已经完全扛起了这面旗。旅游研究中心也成为财经战略智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绿皮书》也成为今天推动中国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书。作为出版者为你们十五年来的成就,感到自豪、感到欣喜,也为你们未来更广阔的空间、承担更大的责任带着期许。例如建立一套自己的数据采集系统,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学术问题发布前瞻性的看法。我们作为出版方会与你们的团队继续努力合作,把《旅游绿皮书》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智库平台,也为中国旅游美好的未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旅游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感谢各位的合作,谢谢大家!
宋瑞:《旅游绿皮书》主报告内容发布
感谢刚才两位领导的致辞。我想大家一定与我一样有深刻的体会:他们不仅作为研究方、出版方的领导,对这本书寄予了深厚感情,同时也是作为专家学者就旅游发展提出了深刻见解。听完他们的致辞,我感觉到两个“大”:一个是旅游确实大有可为,二是我们确实责任重大。很巧合或者说很深长意味的是:高院长是著名经济学家,他提出旅游不仅要从经济角度来看;谢社长是一个社会学者,而他提出要关注旅游作为消费红利的未来前景。我们之前没有就学术观点进行过具体沟通,从他们的发言中确实感受到了共识,那就是我们要从更高的、更宽、更综合的视野来看待旅游发展。
下面我就这本《绿皮书》的主报告给大家作一下汇报。
我们对2015年中国旅游发展以及未来旅游发展的观察和思考包括四个方面:发展环境、发展趋势、重要问题和未来展望。
一、发展环境
在国际环境方面,全球经济的增速是低于预期的,2015年是2.4%,显然低于2014年,而且低于一些国际机构之前所作的预测。值得关注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增速为6.9%,南非持续疲软,俄罗斯更是出现了急剧衰退,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前新兴市场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现在已经有所变化。而从旅游来看,旅游的表现好于全球经济,2015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是4.4%,比2014年要高。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个变化,就是全球旅游发展中,发达国家的增长实际上是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前几年人们一直关注到,亚太板块、中国、发展中国家等等新兴经济体是重要支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欧美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而且增速更快。这也是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变化。
在国内环境方面,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一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这显而易见是贯穿2015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线。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五大理念,还有具体的改革任务总台帐,就是要落实到各个部门,落实改革主体责任。此外,经济新常态不仅体现在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的放缓,还体现在结构的变化。比如消费的增速超过了投资的增速,GDP里服务业增加值占据了半壁江山,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比例超过54.8%,服务业税收的增量占全部税收增量的80%,这都是值得关注的一些变化。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区域发展的层面、对外开放的层面,都可以看出开放的、创新的、绿色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这是旅游发展所至深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国内环境背景。
二、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国内环境背景下,旅游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从政府角度来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跨产业领域的政策。政府的重视可以从各个层面来看,比如从中央层面,大家去年也关注到,旅游有很多历史上的第一次。简单举两个例子,比如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了全国省部级领导干部旅游专题培训,国务院第一次针对旅游发展政策的第三方评估。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很荣幸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有深度参与。围绕旅游发展,也出台了投资、消费、用地、购物退税等方面的政策。在地方层面,几乎所有省市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很多省市区在旅游发展的地方条例和政策方面都有新的举措。从具体的政策领域来看,围绕土地政策背景下旅游用地政策,去年三部门共同出台了重要文件;今年 “五·一”以后全面推开的营改增也成为旅游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国家公园建设;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旅游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大家非常关注的职工休假制度的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多规合一等等……在这些政策中,旅游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在发展旅游过程之中政府做什么,怎么做,也是这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正如高院长所言,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热点。除了国家层面的努力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也有很多的创新,6个省(区、市)成立旅游委,近10个省(区、市)积极筹备,部分省区建立旅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各地试图通过从“旅游局”到“旅游委”的调整,强化旅游部门在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能,实现旅游管理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形成对旅游业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除“旅游委”之外,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安徽、重庆等)则通过旅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等形式加强对旅游相关事务的综合协调。与此同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国家旅游局仅保留“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审批”和“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核发”2个审批事项,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加快协会脱钩工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如何适应旅游发展形势要求,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各地也做出尝试。例如,山东省政府将旅游发展纳入17个市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由省考核办、旅游局对综合考核旅游指标运行情况进行督查;广西自治区实施旅游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向社会公布旅游委的权力事项和责任事项以及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另外,在简政放权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旅游的简政放权也进一步放宽,包括协会的脱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简政放权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希望政府更加有所作为,所以就需要对行政管理的方式、思路进行创新,在这些方面,近年从国家旅游局到地方政府都有一系列的探索,包括不合格景区摘牌、建立“不文明旅游记录”系统、建成“全国旅游投诉举报和案件办理管理系统”、发布各地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TOI)等等。
第三,从行业来看,投资并购、旅游金融成为热点。2015年再次成为旅游投资年。全年旅游投资额超过万亿,同比增长42%,增速非常显著。旅游投资增速是全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4倍,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其他行业大型的企业集团都开始投资旅游业。旅游成为一个投资的热土。与此同时,旅游业内外的企业,针对这个行业的兼并收购也进一步加速。2015年,以携程、万达、京东、腾讯、众信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围绕旅行和旅游服务的诸多环节加快兼并收购,其中在线旅游成为热点。而且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旅游企业的海外拓展的步伐也在加快。海航、复星、港中旅、众信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多起投资并购,携程、途牛等在线旅游企业也加快在全球目的地的布局。中国旅游企业海外拓展的领域不仅是投资传统的酒店、景区、影院等,也在向旅游航线等其他的方向拓展。在地域上,除了传统像亚洲、欧洲以外,现在中国旅游企业对北美,包括非洲的投资也在明显的增加。此外,各种旅游金融创新手段也成为一个热点。
第四,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2015年近40亿人次出游,出境游达1.2亿人次。入境旅游,虽然有止跌为升的趋势,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其中外国人来华依然是负增长,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重要问题
除了对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展示、总结以外,我们还对如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是“旅游+”。旅游已经广泛地渗入到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以提出来 “旅游+”。不管是“+”还是“被+”,或者有人说是“乘”,这说明了旅游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需要有三个方面的支撑,才能实现“旅游+”的思路。
第一,对旅游的定位要有所调整。这与高院长的观点不谋而合。就是不仅要强调它的经济功能,还要强调它的非经济功能。在统计测算时不仅测算旅游的经济性指标、数量性指标,还得要关注非经济指标和质量性指标;在评估旅游影响的时候,就要考虑旅游的综合影响。当然,要推动这样的一个政策,还要需要对我们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作出相应调整。在推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认为,需要同时以来市场和行政的力量。近几年,市场的力量是非常有力的,且是自主的,而行政的力量相对是比较弱的,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在未来需要加强。可以考虑:更好地发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作用;将旅游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年度工作报告;将支持旅游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权责清单,并通过第三方评估加以督察;明晰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的责任链条,将涉旅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相关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的重要依据。
第二,关于旅游供给侧改革,报告里有详细的阐述。实际上旅游一方面要参与整个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产业升级来解决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国民的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通过提质增效,解决旅游业的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来实现增长的问题,通过补齐短板来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产品除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公共政策。具体来说:一是 通过“产业升级”解决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旅游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旅游需求结构的不匹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景区及旅游吸引物、住宿餐饮及相关旅游接待、线上线下旅行社与旅行服务、娱乐及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交通体系等各行业内部的现有结构,在内容、档次、时间和空间分布等方面,与现实和潜在的旅游需求不甚匹配;另一方面,上述旅游供给所形成的组合也尚不具备“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结构不能灵活地适应多样、多变的旅游需求。未来要提高这两个方面的匹配度,除了企业自身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及时响应外,政府部门也要深入研究,加强引导,搭建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信息平台和制度平台。二是通过“提质增效”解决旅游业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实现增长的问题。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的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两类:投入增加和效率提高。前者包括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后者涉及技术进步、知识累积、政策制度优化和管理提升等。就劳动力投入而言,我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然消失,旅游业此前拥有的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亦不复存在,劳动用工短缺、用人成本攀升、高技能人才匮乏等趋势加剧。就资本投入而言,近年来旅游投资的急剧增长,一方面的确推动了旅游业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存在投资泡沫和潜在风险,未来不可能过度依赖投资的大规模扩张。显然,旅游增长的第一类源泉已面临瓶颈,必须着力于第二类源泉的挖掘,必须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实现旅游增长从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通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可见,我国旅游业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不相上下,但受管理、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旅游业技术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带动性和创新性强的大企业不多,规模效率不高。未来要提高旅游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从产业政策优化、企业能力提升以及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等在内的综合创新和集成创新上着手。三通过“补齐短板”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旅游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这里所说的旅游公共产品至少包括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等。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游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厕所、交通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设施等;面向游客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投诉服务、安全保障等;服务于行业和社会的旅游宏观数据、产业及分行业、分地区统计数据;公民休假制度安排;旅游人才等。
第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迫切需要从全球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旅游。我们在近三年专门设置了“世界与中国”的专题板块。通过这三年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在旅游发展方面,世界规律与中国国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包括但不限于:旅游综合性带来的旅游管理协调不易、旅游产业统计和影响测算困难等。差异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人口规模大、密度大造成旅游运行管理更加困难;社会文明程度相对不高导致游客管理成本较高;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系使得旅游资源难以统一管理;分税制和GDP绩效考核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导致目的地旅游发展导向单一;处于转型时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清引发资源要素的错配和权责的错位;城乡差异、群体差异、区域差异使得旅游需求和供给层次的差异化问题较别国更大、更复杂……从全球视野出发,中国旅游未来需要实现三个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旅游发展格局从“单点突进”向“全面提升”转变;旅游治理体系从行政主导到社会治理转变。
四、未来展望
2016年全球GDP增长率将达到2.9%,2016年全球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增速可达4%。2016年及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新的可持续增长模式。中国旅游应围绕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战略目标,以改革为手段,夯实“旅游+”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通过综合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旅游的“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和公共产品的“补齐短板”,实现旅游发展方式从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旅游发展格局从“单点突进”向“全面提升”转变、旅游治理体系从行政主导向社会治理转变。
从2016年以及更远的“十三五”来看,中国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会成为主线,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会贯穿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大有可为,我们也责任重大。谢谢大家!
金准: 《世界与中国:旅游的转折与变革》
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发布今年《旅游绿皮书》的第二个报告。我们旅游研究中心的《旅游绿皮书》大概从三年前开始设立 “世界与中国”的年度主题,就是把中国的旅游业放到全世界的范围里来看它到底处于什么位置。第一年的主题是“对视与融合”,研究全世界人怎么样理解中国旅游,怎么样看待中国旅游。第二年的主题是“定位与比较”,中国的旅游在全世界整体的旅游板块处于什么样的位置。2016年我们关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效率”,中国旅游业的效率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中国旅游业增长非常快,在这样的增长过程中,我们能不能长期依赖于要素的投入,或者说现在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提升能不能支撑其更长阶段的发展,这是该板块最关心的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增长源泉到底在哪里?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提出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投入的增长,一个是效率的提高。今天中国旅游业投入的增长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持续性。未来中国旅游业是否能通过效率的提升来转变增长方式?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今年的主题是“变革与影响”。
一、全球旅游增长
本报告首先在全球视野研究旅游的增长和效益的提升。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世界旅游业进入一个波动期,蓝线是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红线是年均增长率,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有一个非常大的滑坡,随后进入一个缓慢的增长。我们研究了一系列全球旅游大国,将2013年入境旅游人次在两千万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罗列出来,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从2007年到2013年7年间年均的增长率是1.5%,实际上要比整个全球60个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低8.1%。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像中国、墨西哥、克罗地亚、英国、丹麦都陷入了入境游负增长。近两年经常讨论中国旅游业的负增长,认为是中国的特殊话题,但是放到全世界来看会发现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像法国、美国、西班牙、英国这四大国家,年均增长率都低于1%,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本报告研究的14个大国十几年增长的情况。在入境旅游陷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大国的国内旅游都开始增加,在这里发现中国和西班牙取得非常高的国内旅游的增速,英国和美国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增长。
二、各国旅游业全要素增长率
回归到产业效率视角,我们研究发现,2008年之前和2008年之后全球旅游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全要素增长率是经济学家衡量产业效率最主要的指标之一。研究发现,2005年-2012年全要素增长率增长了2%,增长非常缓慢。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全球旅游业的全要素增长率进入了一个下降的通道,2008-2009年降到增幅最低点,2009年之后又进入了一个缓慢的上升期,2008年实际上打断了传统的世界旅游业的增长方式,领域开始向另外一个增长方式转型。在全球旅游业十几年的增长中,如果分成两个增长的源头,一个是投入增长,一个是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结果表明93%的增长实际上还是传统的投入增长,只有7%的增长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里可以感觉到什么?世界旅游业发展还是一种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
具体来说,2008年之后的新格局是什么?从效率端来说各有涨落,60个国家里有19个国家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是有明显的增长,15个国家是微幅波动,26个国家是显著下降。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南非、芬兰、中国香港和俄罗斯,这些国家的产业效率增长都趋前,特别是美国的年均全要素增长率达到了14.2%,非常高,还有一些国家,中国、日本、西班牙则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动,法国和英国这些传统的老牌旅游国家则有显著的下降。诸多国家中,非常值得聚焦一下的是美国,美国在经济危机前后完成了一种转型,在2008年之前可能非常依赖于要素的增长,而如今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全球典范。下面这个表是2005年到2012年美国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情况,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而且如果把全要素增长率再拆开,大概会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二是来自于管理、制度、政策、规模效应带来的增长。研究发现美国的增长有12.7%来自于后者,就是软的方面的增长,技术方面的增长和中国相差不大。我们认为在经历2008年前后的转型过程后,美国旅游业逐步在管理、制度、政策和技术方面形成了合力,从而成为全球旅游业转型的典范。
看完全球与美国,再来看中国,中国的旅游效率是什么情况?本报告概括为旧的增长方式和新的增长源泉。什么叫做旧的增长方式?一方面中国旅游一直在增长,靠的是什么?如果把增长划成需求侧和供求侧,增长主要依靠需求侧,是非常充足的需求,导致旅游一直在往上推。回到供给侧,研究发现第一是要素的投入,主要是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在以前人力投入非常快,但是未来这投入非常不可持续。
这张表是中国旅游就业的情况,从2003年到2014年,就业人数(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总和)从不到4千万增加到了将近8千万,如果按照当今的增速,到2020年可以达到1亿的就业。旅游就业年均的增量从2003年到2014年,每年大概增长400万人,2014年到2020年每年增加接近800万人,这是非常快的增长。这种快速增长有没有可能长期可持续?研究发现旅游总的就业在全国就业总数的比例正在急速上升,特别是旅游总就业占15-64岁劳动人口比例,按照现在的增速到2020年基本上占到12%,针对15-64岁这个年龄段,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值非常非常宝贵的,因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旅游业很难持续通过人力不断增加来获得增长。另一方面是资本的投入,去年旅游投资达到1万亿以上,这是往年很少见的数据,但是将资本仔细剖开,投资中有很多大量无效的投资,旅游泡沫正在兴起,在投入这一侧,有效的旅游投资会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从效率方面,发现中国旅游业正在转变增长方式,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很缓慢。这个表是中美之间的比较,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这十几年缓慢增长了0.2%,美国增长了超过10%。中国在技术进步这一块,实际上和美国是一样的,中国这两年大力推进的智慧旅游,实际在科技利用方面和美国几乎达到了相似增速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从管理、制度、政策方面来比较,中国在反而慢慢下降,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美国较大的差距。同时,这样的效率变化的背后是什么?是中国旅游业正在转变增长方式,但是这样的增长方式受到很多宏观机制的影响。
研究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赶超阶段。第二,出口导向阶段。第三,就是现在。第一阶段,就是赶超阶段形成的一些非市场性的价格和资源配置,仍然在影响中国的旅游业,中国的很多旅游投资很难和别的行业一样,以价格水平和优先程度去获得资源、用地、能源,这导致中国旅游业的运行成本非常高。第二阶段,出口导向战略使得中国旅游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它的背后会带来一定的宏观风险。第三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效率增长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科技驱动,近两年在科技驱动上中国做的非常突出,旅游业是互联网界投资者最关心的领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在线旅游,实际上这一块是中国旅游业非常鲜明的特色。第四是规模效率,这是中国旅游业的短板,报告研究了中国旅游业的规模效益实际上是降低的,国家旅游局统计了2013年全国2万多家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平均每一家企业的营业利润是52万,平均从业人员是54人,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是3%点几,所以“小弱散差”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刚刚所说中国旅游产业的效率和世界的比较,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非常缓慢,靠什么打破老的增长进程呢?答案是改革,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改革是推动中国旅游业持续增长的本源。
三、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报告认为在人口红利日益的缩紧的背景下,继续依赖于巨量的投入驱动旅游业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报告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未来投入端会更加依赖于有效的资本投入。二是持续有效推进中国旅游业从机制、技术和规模三个方面来变革,能够使中国旅游业从高投入换取高增长的旧模式摆脱出来,建立更加轻巧、智慧的增长模式。三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中国旅游业面临一系列的制度障碍,比如现代市场体系亟待建立,产业调控缺乏有力的政策工具,缺少综合创新的体制机制,综合化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绿色发展机制有待建立,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面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总之,中国旅游业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能不能获得长期的、持续的增长,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这是我们报告的主要内容。谢谢!
吴金梅:2015年中国旅游发展十大热点
2015年中国旅游高潮迭起,创新不断,事件频出,热点纷繁。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旅游从政策、管理、产业、资本方方面面都出现了若干重大的举措。而这些举措又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影响上也出现重大变化。为了记述2015年那些对中国旅游产生影响的事件,我们对热点事件进行了遴选和点评。遴选的标准,既基于事件或者系列事件的复杂程度,也基于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度,也基于这个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在这个方面对它进行解析和评述。
第一,“一带一路”推进,旅游外交风范凸显。应该说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旅游外交成为2015年的热词,2015年3月28日,我们“一带一路”的政策正式发布,之后旅游进行了一系列的随着“一带一路”发展的举措进行的国际合作。在这样一些领域,沿线国家在旅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合作不仅有迫切的需求,而且也有充分的条件,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旅游发展上,我们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当中先行一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有很好的基础,但是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从未来发展来看,旅游外交的重点既然要求从客源输出向文化输出、经济交流转变,同时,也要把中国的礼仪传承和社会的影响、大国形象、大国风范的打造作为“一带一路”旅游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冬奥盛会再逢机遇,区域发展协同加速。在等待已久之后,终于尘埃落定,北京和张家口的合作区域获得了冬奥会的举办权,与此相对应,我们也对这三个场馆群所带来的区域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应该是说,这次冬奥会的申办成功以及跨越地区的奥运主办的组合,使得我们对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冰雪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期待,也对加快交通一体化的进程提出了时间上的要求。这对我们这个区域实现向国际化水平的靠拢和发展提出了可行可鉴的标准。从这次盛会上对于旅游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思或者深刻部署。在这样一个大机遇的背景下,我们要加深在这个情况下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要加快促进区域之间的旅游产品、线路、公共设施的深度融合对接。第二个感触是要加强区域的协同,要加强区域化的分工的发展和合作。第三是要谋划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第四个我们要通过“旅游+”进一步释放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效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港游下滑日游热购,环境政策影响使然。2015年日本旅游和香港旅游呈现出一热一冷明显不同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更多的是由旅游政策和旅游环境变化所导致的,是游客用脚投票的结果。反思这种冷和热的变化,对于旅游发展来说,有以下三点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第一,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发展的根本。第二,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增进开放性、包容性、友好性是持续保持吸引力的关键。第三,要兼顾本地居民与游客的平衡,以此来长久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适游性,来提升旅游的服务水平。
第四,线上线下并购重组,旅游企业战略创新。过去一年里我们不断被旅游企业重组的信息、投资信息、发展信息所冲击。在各自凭借着资本、资源、品牌、平台、网络等等一系列的优势进行资产的跨界投资、收购重组、合并的现状下,去年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线下实体的经营企业,如酒店等品牌收购,也存在于线上一些企业大规模的洗牌和重组。其实尽管历来并购、投资是我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或者相关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常规武器,但是对于旅游的快速洗牌来说,我们其实更关注的是它形成的效果。中国旅游的企业发展,从这些变化之中所得到的启发和思考是我们要做大同时要做强。在资本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可能更需要思考品牌的建设和网络的建设,要把中国旅游发展的品牌和旅游平台的打造作为我们真正实现输出、扩张、发展的根基。
第五,精准扶贫旅游担当,乡村旅游一片兴旺。虽然说乡村旅游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从2014年起一系列的讲话和文件提出之后,2015年旅游和精准扶贫成为一个曝光率非常高的热词。现阶段,国家也把乡村旅游和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取得了实际效果。实际上对于贫困性的乡村统计数据显示,我们现有贫困乡村里至少有一半可以通过旅游或者是适合发展旅游来解决和改善他们的经济贫困或者是精神贫困。所以,在基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大背景下,在提升乡村旅游的水准上,在解决贫困农村的问题上,我们的思路要进行一产、二产、三产在产业层面上的提升。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发展的方向。转化乡村资源成为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的产业优势,这才能够最终实现经济脱贫、精神脱贫,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六,国家公园体制初探,旅游资源管理创新。十八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的制度,之后十三个部委联合发布要启动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而确定了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市),此后,这种体制或者这种试点被社会广泛关注。这种国家公园体制的探索意义就在于保持特定区域完整生态系统,发挥自然功能和生态野生功能,为国民提供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生态和精神文化内涵的环境,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探索将为旅游资源的统一管理、科学管理、共同管理提供创新思路。
第七,旅游景区摘牌警示,提升品质需成常态。去年景区摘牌在旅游界引起了震动,在旅游者中引发了热议。10月份发生的旅游景区的资质取消和严重警告的事件,景区摘牌的这件事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的对荣誉链条的影响。从机制上来说,旅游景区的摘牌或者是挂牌,已经不仅仅是对于一个景区的评价,关乎一个地方、一个政府和相关机构所有的荣誉链条,所以这件事情引发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和热议。对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想要思考的问题是,要权利归位,我们想只有AAAAA级景区的管理纳入到景区自己的管理体系下,能够把大众的监督、景区的运行放在市场的体制下运行,去除附加在AAAAA景区上的那些行政上的利益相关链条,才能变成常态化的管理,才能形成AAAAA级最有效的运行机制。
第八,厕所革命提升服务,智慧旅游红利共享。2015年1月15号,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启动了“厕所革命”的三年行动,至此,厕所这样一个被百姓热议的话题多次摆在旅游的头条上。而智慧旅游的发展显然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旅行的便捷。
第九,导游小费旅游警察,全面推进稳妥实施。这是两件发生在2015年的事,第一件事是从国家层面肯定并支持导游薪酬体制的变化。第二件事是旅游警察队伍正式成立。虽然是两件发生在同一个年度的旅游管理创新事件,但是却引发了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对于旅游警察大多数还是持肯定的意见,大家希望这样一种管理体制能够给旅游市场带来更规范的推进的运行。但是对于旅游小费却持不同的意见,大部分业内人士支持这种想法,但旅游者却存在更多的顾虑。那么我们来剖析这件事情,我们认为允许导游小费规范化和施行旅游警察的办法,是我国旅游业中结合国情进行的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但应该稳妥实施这样的举措,全面突进标本兼治才是关键。
第十,黑名单榜公告社会,旅游文明标本兼治。2014年4月份,国家旅游局研究制定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下发,此后对于一系列发生在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登记和记录。这些事件在媒体的助推下不断发酵、不断引发人们的反思。要长期、系统的解决我们旅游者文明的问题,还需要有更多手段。综合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的手段,要从包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社会环境、相关法规体系等诸多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从根本上使其得到完善。
刘德谦:2016年国内旅游发展分析
今年《旅游绿皮书》中《国内旅游发展分析》篇幅仍然比较长,我抓了几个要点,发展:新常态下的稳健大步。感受:值得注意的三个特征。舆情:对服务质量的更加关注。预期:关于未来发展。
第一, 发展:新常态的稳健大步。
我国旅游近几年一直在很好的发展,我国国内旅游更一直保持着稳健大步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2015年全年国内游客是40亿人次,增长10.5%,收入是34000多亿元,增长13.1%。国内旅游是大陆城乡居民的旅游,因为不包含港澳台这三个特殊区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资料,我把“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的人数、出游率、境内旅游消费的情况和大家说一下。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发展从出游率和人均花费上也在变化,依据总人数和总花费的变化,比较起来,这些年的增长,可以看得出增速是放慢了,不管是人数的增长还是出游率增长。在整体上增长率仍然高于GDP的增幅,但发展的势头却与我国GDP的增长走势大致相似,也就是说,我们国内旅游在这5年中,增长量整体上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它的呈现增速是放慢。国内旅游的增幅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保持在一个相似水平上,10%或者更多一些。我们城乡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仅推动了原来没有出游的居民开始选择有消费,也使得原来每年仅出游一次的居民开始了多次出游。消费一年年的增速也是在下降,这种增速的下降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境内旅游的总花费是在大幅度增长,而且增速超过了人次数的增幅,这是很大的增幅,也超过了我们GDP的增幅。人均花费的增长却不是很高,是处在5%乃至1.8%的比例区间,为什么整体增长是10%几、20%几,平均增幅是10%几,在这儿可以找出原因,就是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长是比较大的,但是它反映的是在境内旅游次数的增多。另外,高消费者很多,为出境旅游所分流。
第二, 感受:值得注意的三个特征。
在新常态的稳健大步下还有三个有三个特征,这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提出,要让广大游客游的放心、游的舒心、游的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用这个目标来衡量这些年的发展,既可以发现我们的进步,也不难看出其中的差距。
一是城乡的差距在扩大。从2014年来看,因为《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统计公报》还没有出来。2014年中国的城镇居民比上年增长13.59%,农村居民出游的人次却只增长了10.48%。从出游率来看,城镇人口的境内出游率达到了3.3次之多,而农村居民的境内出游率只有1.8次。增长率农村也低于城市,所以假如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不需几年农村居民的旅游体验或者是出游率将下降到城镇人口的一半。再来看总花费,其中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比上年增长17.0%,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比上年增长了9.1%。再来它的人均消费,城镇是975元,农村是540.2元,如果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农村居民的花费可能只有城市的一半或者比一半还要少一些。由此来看,我国城乡居民享受旅游体验的机会至今不仅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继续在扩大。
二是闲暇类旅游仍是居民旅游生活的主体。这些年来,在业界和学界都有这种说法,叫做中国旅游正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这是一个不准确的概括。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的定义,把旅游分为“闲暇”“事务”“其他”三大类型。在这里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观光地旅游、度假地休息、探亲访友等都是闲暇类旅游,所以学界、业界这种不正确的概括应该改为“中国旅游正在从过去偏重于观光旅游向着包括观光在内的多样化休闲旅游转型”。而且,观光旅游在什么时候都是旅游的主体。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有一本《休闲绿皮书》,去年刚刚出的《休闲绿皮书》有一个分析,分析近五年来在中国城镇居民的境内旅游中,旅游休闲所占的比重经过测算均一直处在八成以上,城市是82%到89%之间,农村悠闲在境内旅游中的比重也是一直处在八成上下,是79%到82%之间,当然观光旅游仍然是其中的主体。
三是满意度提升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媒体常常用“拥挤、抱怨并快乐着”来描述居民节假日的旅游感受,抱怨并快乐着的概括,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居民在整个旅游中的感受,它既带来了欢乐,同时也有不满的地方。从有关方面每年旅游满意度报告来看,年度、季度应该看得出满意度是稳定略升,也就是说反映着满意度是缓慢发展而且是不平衡的发展。基于满意度所反映的其实是游客自身的真实的感受,与原来期望的差距,由于游客的期望是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指望满意度快速的上升也是难以实现的,是不现实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关满意度排名中位居前列的20个城市几乎年年都居前,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各个旅游城市乃至服务的各个行业应该见贤思齐,并且坚持追赶游客的期望值,那么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所以说满意度提高是有着广阔的空间的。
第三,舆情:对服务质量的更加关注。
一是对门票涨价的关注。如果对近五年的媒体报道做一个分析,景区门票价格问题都一直是游客和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民众舆论对此有强烈反弹的声音。就实情分析,景区涨价自也有其客观的原因,大众的批评自然更有其理由。如果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来考察,目前中国实在还没有具备全面推广“杭州西湖免票模式”的条件,条件不成熟,因为有的地方政府还依靠旅游门票的收入维持地方财政。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和景区也须摆脱景区“门票经济”的思维,认识到以公共资源为基础的景区都毫无例外的具有公益性质,那么它不应该寄希望于“门票经济”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值得欣喜的是,由于舆论呼吁和有关方面重视,2014年涨价潮得到遏制,2015年国家旅游局还出台了创建全国旅游价格景区的活动安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旅游局和发改委《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的联合发布,空前未有的详细部署了这一专项整治的措施。不仅通知要求的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专项整治期间的全国的有关景点不得涨价外,今后景区门票的合理走向也有了较好的依据。
今年传来的消息,一直分歧比较大的凤凰古城进城验收门票的做法是否妥当终于尘埃落定,当地政府公布了暂行的意见,由此可见,媒体舆论的广泛关注,民众参与的共同讨论,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地区是可以极大的化解旅游中、发展中的利益纠纷的有关难题,从而大大的提高旅游质量,增强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更可喜的是,刚刚实施的《旅游休闲示范城》国家旅游行业标准又对门票价格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作为对旅游示范城市考核,从而必将对今后景区价格的合理化走势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舆论关注的宰客,天价鱼、天价大虾等等,它反映的是这些问题并非极个别的存在,也反映了旅游市场这一无序现象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旅游部门可能左右的。由于民众和媒体的推动,地方政府高层较及时的介入和处置,从而较好的改变了地方旅游的不良印象,从而化险为夷。更可喜的是,不久后国务院出台了一个《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强调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权益等的突出问题。其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有很多通知和意见没有写的,比如其中制定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便对旅游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文化部门等等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期强化联合执法协调监管的相关工作机制,提升综合监管效率和治理效果。
如果旅游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够是很快地见到成效的。国家旅游局也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通知的通知》,我想它一定会推动地方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努力产生十分积极的效应,甚至此前的一些“零团费”等等的顽疾也可望由此得到治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前景。
综上,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与监管问题的解决,也像抑制景区门票过快上扬一样,它的解决,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的路径,游客有所感受、有所反映,被媒体注意到了,在媒体中间传播、得到了更多的民众的响应和讨论、发表意见,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重视过后,它解决制定问题,又制定措施和政策,也就是说从治标到治本的环节,推动了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
第四,预期:关于未来发展。
一个是现在的利好形势。我们有需求、有供给侧的响应,包括政策供给的响应,理论供给的响应,商家供给与公共供给响应,理论供给响应,这对需求的满足、服务质量的提高将会有十分积极的效应。这里我没有画另外一个表,另外一个表应该是供给侧的创新和结构性改革。
首先是政策供应侧的创新和改革,然后是推动理论供给的创新和改革,进而变成了商家供给和公共供给的创新和改革,这样供给侧的创新和改革,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创造需求,就像我们手上拿着智能手机一样,我们的主题公园一样,原来没有的东西,因为供给侧的改革、供给侧的创新,从而创造了需求,从而创造了市场。乐观的展望,由于国务院的诸多政策文件,我在皮书里121页已经讲到,它将使我们的旅游发展获得极其有利的机遇,这种新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大陆的境内居民的境内旅游。
第二,旅游交通的便捷化,不仅将使旅游出行更加方便和舒适,更重要的是它更好地提高居民假日时间的利用率。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视,境内旅游的性价比必然有较多一些的提升。投资者转向旅游服务,效果有多大的推动有些不确定性,但是推动是肯定的,所以必将带来旅游供给更加多样和充分。即使将来旅游某些供给过剩,也将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化,但是价格的下降会让旅游者从中受益。
二是存在的一些问题。自驾游的增多,因此之后节假日交通和景区的拥挤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宰客问题,因为利益的驱使和各地执法力度的差异,这种现象或者还将继续困扰一些地方,因此值得游客的警惕。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将会有所有所减少,但或者也难于绝迹,这也是使旅游者时时注意的。书里谈到2015年旅游收入的表,写的是4万亿,这是年初一月份的正式数据,后来国家统计局的指标是34000多亿,这个问题要改一改,依据它的增长率是13%以上,这个问题要值得注意,大家可以把它修正一下。
曾博伟: 对新时期旅游部分职能转变的思考
新时期旅游部门职能的转变,就旅游业发展来讲,有几个参与主体,一个是企业,另外一个是协会,还有一个是政府。从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来讲,政府在旅游业发展当中还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政府旅游发展方面的职能,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旅游委。
一、旅游部门职能转变沿革
从国家层面来讲,旅游部门的转变有四个阶段,1988年、1994年、1998年、2008年,具体的体现其实就是国家旅游局,也就是国务院赋予国家旅游局行政的职能,从2015年李金早同志当了局长以后,对国家旅游局司室内部的设置做了一些调整,但没有在国务院层面得到一个认可,比如新闻办,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的调整,就是内部一些处室的调整,但总体来讲,从国家层面来看,旅游部门的职能基本上是过去比较关注对于旅游企业的管理,比如对旅行社的管理,到对于行业的管理,再到现在正在逐步向一个旅游公共管理的方向转变。
从地方层面来讲,创新的更多。最简单的是国家旅游局还是一个副部级单位,地方层面旅游部门都是正厅级单位。而从全国31个省区市来看,特别是在一些旅游发达地区,旅游部门职能的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这里有几个比较典型的特点,一个是提升了旅游部门在政府当中的地位,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也是媒体说的比较多的,就是旅游局变旅游委,大概目前有11个省市都从旅游局变到了旅游委,据我所知可能还有四、五个已经报到了中编办,还要进一步审核。就意味着未来有一半的省区市都会设置这样一个旅游委的架构。特别重要的是,旅游委这种设置使得旅游部门从过去直属的部门成为一个政府的组成部门,这对于旅游部门提高它的话语权是很重要的转变。另外,赋予了旅游部门更强的统筹协调职能,这里在云南旅游委创新的是一些兼职委员的制度,把跟旅游相关的部门的副职作为兼职委员,例如交通、园林,甚至有些把发改等相关部门都纳入到旅游部门的兼职委员的设置,使得旅游部门在统筹推动旅游业发展当中作用更加强大。比如在有些地方,像广西旅游委在旅游项目的审批方面、审核方面,比过去更有发言权,增加了对特定旅游资源管理的职能,比如浙江很典型,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职能放到旅游部门,像舟山这样一个地级市旅游部门,承担了自己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还有一些地方是把文化资源的管理职能放到了旅游局实施。其他还有一些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增加了旅游新的职能,比如北京市旅游委设置了一些高端旅游处,因为针对他们的客源市场设置这样一些处室。还有海南,设置了会展旅游处,这也是由于它的产业发展的需求,再比如像浙江的湖州,专门设置了乡村旅游的管理部门,乡村旅游很发达,这也就是各个地方在旅游业发展过程当中都在探索一些新的管理的方式,这对我们下一步整个旅游部门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旅游部门职能转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从挑战来看,旅游部门一直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管理手段很薄弱,时常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虽然《旅游法》出台以后,使得旅游部门管理手段提升有了更大空间,但客观来讲,旅游部门至少从国务院赋予旅游部门管理职能来讲还是很薄弱,这跟现在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形势非常不匹配。
另外管理职能的交叉,我们经常讲“九龙治水水更大”,有很多旅游方面的职能,各个部门都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情,有利于大家参与到旅游业发展当中来,但也会在一些具体管理当中带来一些困难和争议。比如有些有利益的时候大家都去管,遇到一些麻烦的事大家都会推卸责任,所以说管理职能的交叉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统筹协调比较困难,尽管各个地方包括国务院层面也在为旅游业统筹协调进行一些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设计,但客观来讲,我们现在旅游业综合性产业的综合协调的职能,还是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从旅游部门职能转变的机遇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现在旅游业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客观来说,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确实在近两年达到了新的高峰。比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专门讲旅游讲到49个字,以前讲旅游无非就讲到旅游两个字就可以了,比如扩大旅游、体育、文化消费,很少像今年这样大段讲旅游,可以看出来尤其重视。看看中央一号文件,专门讲农业的一个文件,可以比较一下,里面讲旅游的也大大提高。还有像前两年国务院层面也设置了旅游部级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等等,一系列的举措可以体现出来在新常态下党委政府对旅游的重视不断的提高。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对于旅游部门来讲,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机遇,可能对于过去这些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时候的权利部门来讲,政府职能转变可能对他们的权利会形成新的冲击。但对于旅游部门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机遇,为什么?因为过去旅游部门在审批权方面其实是很少的,非常之少,在国务院所有部门里,我们的审批权是排在很后面。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意味着旅游部门可以甩掉这个包袱,旅游部门在过去一些管理成功的创新方面,也是通过非审批权的方式在扩展管理领域。比如过去通过星级饭店标准,A级景区标准,这都不是法定给予我们的管理手段,没有法律的依据,但是旅游部门通过服务与市场的发展,通过我们服务企业、服务游客获得了职能转变的机遇,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于旅游部门来讲,随着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我觉得旅游部门可以在这方面作出更多的创新,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机遇。
具体来说,旅游部门职能转变的方向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要围绕游客的需求来拓展自身的管理职能,尽管我们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但是对于旅游部门来讲,它最大的管理优势和最大的特点是我们掌握了游客的需求,我们有40亿国内游客,这样一个庞大的旅游市场使得旅游部门在管理当中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做,比如前一段时间旅游部门对于一些旅游市场秩序比较差的市发出一些警示,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加强旅游的管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我们这样一个警示实际上会直接影响它的客源、直接影响它的发展,所以我们对于旅游需求这样一个引导会使得我们在整个旅游的管理体制当中,旅游部门其实可以有很多东西可以做。简单来讲旅游部门的职能是单一的,但是我和很多部门有交叉,我们是一对多,这样一对多的格局,其实根本的环节和牛鼻子就是我们游客的需求。所以旅游部门能够了解到游客需求,反映游客需求,同时把这种需求很有效传递到相关政府部门工作当中去,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推动旅游工作。这是转变上很重要的围绕游客需求来拓展。
第二,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旅游部门过去的审批权很少,我们过去审批式的管理是典型的事前监督的方式。现在旅游部门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以后,我们下放了很多本来就很少的审批权,在过程当中我们其实可以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做很多的探索。比如说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工具来进行事中事后的管理,现在互联网发展非常之快,大数据发展也非常之快,这里有很多的数据来创新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的导向。另外,要注意发动协会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共同来完善旅游公共管理体系,过去一年其实旅游部门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我们也是通过舆论来引导,给相关部门形成了压力,甚至也是一个动力,来使得整个旅游发展的环境在不断的改善。
第三,要抓好重点问题的查处,特别是抓住一些典型的影响旅游业发展或者旅游市场秩序当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查处来提高旅游部门的管理权威。把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作为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从职能转变来讲,我们每一个政府部门其实未来一个重要的工作都是要强化公共服务,但这个事情喊了很多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旅游部门有这样一个责任和义务去把旅游公共服务完善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把我们的旅游公共服务和当地,特别是旅游目的公共服务衔接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的职能。
第四,对重点领域的旅游供给进行规划和规范。具体来讲,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也知道,刚才介绍我们的旅游投资去年已经超过1万亿,在我看来,这个事情可能是一个好事,其实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担心的事情,旅游部门过去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加快发展,但是我们究竟应该发展什么样的领域,哪些领域我们可能要适度限制、控制的,旅游部门过去在这一方面其实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导向,像发改委有一个支持的产业目录,也有限制类的产业目录,甚至有禁止类的产业目录。对于旅游来讲,过去在这方面我们更多的是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发展旅游业,未来更多的是优化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旅游部门就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导向,来确定我们应该主要发展的领域,使我们真正推动旅游发展方面,旅游部门有更多的发言权,指导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应该针对重点区域发展出台一些支持的政策,支持重点区域发展。从中国国土层面来讲,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所有国土空间不可能都发展旅游业,这里面必然有我们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能在一个省里面,像海南那样的省,是重点需要发展旅游业的。而具体到某一个省里面,可能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县是需要重点发展的,所以从旅游部门来讲,我下一步应该找准我们需要重点发展的区域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和指导。
第五,要科学的划定旅游部门的职能。对政府部门来讲,责权利是非常重要的前置条件,对于旅游部门来说,未来需要对传统管理职能不断精细化、科学化,同时还需要围绕《旅游法》和过去形成的管理基础不断拓展新的管理职能,除此之外,要明确哪些工作是应该由旅游部门主动牵头和协调的,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要明确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需要配合开展的工作,除此之外,有些时候需要旅游部门扮演配角角色的时候,我们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来开展工作。
钟林生: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
一、引言
国家公园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美国的艺术家提出的概念,他当时对美国西部大开发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的忧虑提出了保护的模式。在1871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就是黄石国家公园,次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黄石国家公园法案。国家公园成立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很大的响应。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已经有国家公园3800多处,但是从保护类型来讲,IUCN所统计的是有13万多处,只不过以National park命名的建立保护地有3800多处,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这里非常起作用的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就是IUCN,以及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他们基于各个国家公园的实践,在IUCN的第十次会议上确定了国家公园的国际定义,但这个国际定义是对于现实的总结,而不是新的科学的规定,他指的国家公园主要是“国家划定一定面积的天然陆地和海洋区域为保护该区域的一个或多个具有国家和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和生态系统,禁止在该区域开发或有害的侵占,并提供一个可以环境及文化相融的精神、科学、教育、休闲、访问的空间,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
基于这样一个界定,各个国家在实践中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在国家公园的功能上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一个国家公园应该具有四个主要功能,一是保护功能,二是科研功能,三是教育功能,四是旅游功能。
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是基于我们国家保护地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而言,我国第一个建国以后的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成立的,但到文革增长数量都很小。改革开放以后,各类保护地包括名称、数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增长,目前有13类的自然保护地,同时在总数上达到8100多处,国家级的保护地超过3000处,各类保护地已经占陆地总面积的18%。与此同时,这些保护地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且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还有相应的规章和制度。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因为多类型和多数量的保护地,人为割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为不同的生态要素和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保护地,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使得保护地特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划分为不同的保护地以后,使得保护的效率减少了。二是区域的交叉重叠严重与多头管理,特别是像一些知名的旅游地,像张家界、九寨沟,它都是有很多保护地的帽子,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名胜区等等,甚至还有很多空间上的重叠的,这样会造成建设上的重复和投资上的重复,增加了管理成本,浪费行政资源。三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时候过分强调的开发和利用,忽视自然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但也有的时候因为过于严格的保护,忽视当地居民的生态补偿,这都是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公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条件
我们国家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或者是建设国家公园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应该说改革开放到了现在,各方面条件应该相对比较成熟,主要来看,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从资源来看,因为从资源来看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我们国家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有3000多处,这些保护地像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很多所在的地域,无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及从景观的观赏性上都非常有代表性。从资金条件来看,前期我们很多自然保护地,可以说除了自然保护区之外,国家投资多一些,其他很多保护地都是靠一些经营性收入,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的国力增强了,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也不断增强,我们要建设国家公园,财政投入有更多的可能性,资金上比较有条件。从组织条件上,现在已经成立了以国家发改委牵头、13个部门参与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有办公室负责目前9个试点的一些建设规划、技术指导,这应该是跨部门的联合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也符合国情,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够有力的推动国家公园的试点和后续国家公园的建设。从技术条件上,国际上国家公园的建设到现在140多年,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特别在资源保护、生物监测、功能区划等方面,还有处理保护利用的关系方面,包括国家公园里如何开展旅游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同时我们国家的自然保护地到现在30多年也积累了经验,这些技术也为下一步我们要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目的与目标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角度上是有机组成,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生态名片。二是能够提高自然生态保护的效率,能够比较好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因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优先,但是保护的基础上我们有科研、教育以及旅游,这些关系通过空间有序布局,容量的调控,使得保护效率得到很好的提高。三是完善生态保护的监管体制,实现自然资产统一管理,这个也非常重要,比如作为一个山体,它目前来讲分割为不同的保护地,山上可能是森林公园,山下有可能是湿地公园或者属于风景区,这样不同的保护地不同部门管理,导致了管理上的难度,如果我们进行国家公园的考量以后,可能会把它整合成一个国家公园,这样对统一管理带来了便利。
国家去年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我们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就是要实现分级统一管理,要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两会期间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里也明确提出,我们要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这个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在“十三五”期间重要的工作。刚才李老师也提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但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里,同时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前面吴博士介绍热点的时候提到,我们旅游资源管理有可能会实现统一管理、科学管理和共同管理方向。
四、我国建设国家建设国家公园的途径
总体来讲我们应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建设的管理先进理念,因为国家公园还是国家通行保护地的语言,所以国际经验还是要借鉴的,也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公园体制、运营机制、关联制度、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利用模式以及投入机制和其他保障体系,要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这样使这个国家公园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双赢的目标。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法规制度方面,从国家层面应该推动国家公园法的立法工作,因为到底你先有法还是先有国家公园,这在法学上也在探讨,但是从顶层设计上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如果国家层面上没有国家公园的法律,后续在建设中会得不到好的处理。针对每一个国家公园,它也要进行一定程序的立法,来一园一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公园法律制度,还有其他的具体管理制度,这都是结合国际的一些理念,同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是探索性的。
从管理体制上应该是按照经济统一效能的原则,来组建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国家公园相关的管理职能,特别是在规划建设、生态保护、旅游利用、社区发展方面。为什么提到社区发展?因为我们国家的国家公园未来建设肯定会涉及很多社区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相比,我们人口密度比较大,我们国家推的9个试点里面,里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社区的问题,比如说三江源,中央深改组的会议的形式已经批复了方案,但是它的面积有12万平方公里,有大量的农牧民在这个范围里,他们未来的发展是需要考虑的。
规划建设,探索多规合一的博士来组织、编制国家公园的重点规划,同时在建设项目上要合理确定它的内容和规模,这里面包括保护的项目、科研的项目、环境教育项目还有旅游利用方面的一些项目。
投入机制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投入应该是多渠道、多形式,以财政渠道为主,但是社会捐赠以及其他的模式也需要来探讨,其他国家的公园也不是完全由国家大包大揽,但国家投入是主体,要保证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和资源国有的属性。二是管理上实现收支两条线,一些经营收入和支出应该分开,这样有利于保持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另外还要探索一些特许经营,怎么样在国家公园搞特许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怎么样处理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投入机制里要考虑的。在政策标准上要不断的完善,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国家公园里面科研也好、监测也好,旅游也好,它的建设服务的标准和规范也是国家公园建设里要重点考虑的一些问题。
监督管理,特别国家公园是舆论比较关注的,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这个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战略思想以后,一些媒体包括不同部门,从学界到产业界都进行了很多探讨和议论,说明这个事大家都很关注。所以舆论的下一步,国家公园建设到底是保护和旅游的问题如何处理,需要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参与,特别是最后的一些监督方面,公众的力量也是要重视。
我们国家国家公园未来建设的途径和路线图,它是分步实施的步骤,第一步是做好顶层设计,开展试点探索,现在目前做的就是这个,我国已经推了9个试点,在这之前不同部门也推了国家公园,但是从国家层面,以发改委牵头,13个部委进行综合考量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从2015年开始试点了9个,试点是3年,在试点的同时也组织了一批专家,包括一些国际组织的机构的专家来探讨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的考虑,试点和理论同步,这样积累一些经验找到一些理论依据,同时完善顶层设计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设立一批我们国家的国家公园。现在国家公园是叫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还不叫国家公园,就是我们那九个,但是下一步试点结束以后,再来按照国家公园标准来评判,是不是国家公园,如果是国家公园,就按照正式命名,正式命名以后就要有机构来管理,可能在体制上要建立一套体制,到底是哪个部门来管理,还是新设立部门,这些都需要探讨,什么机制来运作这样一个国家公园,在这个基础上和原有的保护地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步。这个基础上往下推,最后再来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国家公园健康有序发展,使国家公园真正实现到保护和利用双赢的目标,使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同时成为我们国家的生态名片,也是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