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5.jpg 1.jpg 4.jpg 3.jpg 2.jpg
当前位置:首页 > 出版物 > 旅游研究与信息
旅游研究与信息2011年第3期

内部资料·免费赠阅
   旅游研究与信息
      (2011年5月)
 
2011年第3期  
第17卷  总第97期
 
 
编辑顾问:刘德谦
 
主    编:张广瑞
副 主 编:李明德 戴学锋
          宋  瑞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北京旅游学会
 
 
通讯地址:
北京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
 
邮政编码: 1 0 0 8 3 6
 
电    话:010-68053991
传    真:010-68053991
 
电子邮件:
casstrc@vip.sina.com
    http://www.casstourism.com 
 
准印证号:
京内资准字2001— L0113号
本期要目
 
“中国旅游日“特刊
 
中国旅游日笔谈
 
02从“世界旅游日”到“中国旅游日”
03“中国旅游日”设立的缘起与过程
05迎接“中国旅游日”的到来
07行业融入社会 道路越走越宽
08中国旅游日: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一环
09“中国旅游日”与“负责任旅游”的成长
11为幸福生活而设
12从中国旅游日始,落回小旅游的地面
14以史为鉴,以史为荣
16“中国旅游日”诞生随感
 
《我与旅游结缘》专栏
17旅游:从外事、经济到民生
18改革开放使我与旅游结缘
23三度结缘、一生为伴
27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纪事
31我与旅游结缘
33旅游人生,乐为主人
37旅游,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46结缘旅游33年散记
51细节在旅游接待中的魅力
53中国旅游标志之我见
60我与旅游结缘
62旅游整合世界 人类共享文明
65我的旅游之缘
67我与旅游结缘
69回报一片风景
 
71《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
   2011年第一季
 
欢迎转载本刊文章
         但请事先通知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5月19日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旅游日”。这在旅游界是件大事,近日来,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庆祝这个旅游日的设立,一些媒体就设立这个旅游日的原委、意义发表了很多文章。本刊特别编辑特刊,刊载两组文章。其一是中心的研究人员和特约研究员、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就旅游日的设立做的笔谈,其二是,邀请中心的人员和特约研究员、北京旅游协会理事围绕“我与旅游结缘”撰写文章,从个人的不同角度记录中国旅游发展30年的历程。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和北京旅游学会理事们们非常支持这一动议,送来了满怀激情的文章,令人感动。本刊选登了其中一部分,其余部分将来刊登,除个别词语进行了技术处理外,编辑不对文章内容做改动。有些同志因为时间太紧迫,稿子写得太简单,希望能够进一步补充。另外,我们希望没有来得及送稿的特约研究员和北京旅游学会理事们,可随时把写就的稿子发给我们,这个专栏将继续办下去,希望大家相互转告,请更多的人他们与旅游结缘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家分享。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的支持。

中国旅游日笔谈
从“世界旅游日”到“中国旅游日”
张广瑞[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早在1971年,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IUOTO)曾应非洲官方旅游组织的建议,拟设立“世界旅游日”。8年之后,在世界旅游组织没有正式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UNWTO)之前的1979年正式确定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并从1980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相应的活动。选择9月27日作为世界旅游日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纪念世界旅游组织章程的通过,其二是因为这一天是南、北半球旅游高峰交接的日子。设立世界旅游日的目的除了纪念世界旅游组织章程通过之外,主要是引起对公众对旅游的重视,提高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意义的认识。从1980年起,世界旅游组织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现在看来,设定这个世界旅游日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旅游业已经崛起,而直到1990年,在世界旅游日活动开展十年之后,世界旅游组织设定的年度口号还是“旅游:尚未认知的产业,尚待开发的服务”,这表明世人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的认识。通过这样一种手段传播旅游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是世界旅游发展大舞台上的后来者。尽管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曾经有过短暂的发展,后因战乱而夭折。虽然早在新中国诞生不久就设立了旅游接待机构,后又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旅游业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尤其是在近年来世界经济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为世界旅游业的复苏发挥着突出重要的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为未来旅游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定位,明确了方向。实事求是地说,对这些新的变化,社会依然缺乏清晰、充分的认识。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旅游日”。5月19日这个日子的选定与中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有关,这是政府在广泛征求专家、业界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但从时间上看,5月是中国公民一年中第一次出游季节的开始。于是,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与9月27日的世界旅游日在一年中形成了春秋两季的巧妙呼应。通过一年两个“旅游日”的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公民对旅游的认识,进而促进中国旅游在全民的支持与参与下,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旅游日和世界旅游日一样,都不是法定假日,不是必需的出行日,也不可能有什么更多的免费或减价活动,但是,在这一天,更多的人会更多地思考旅行和旅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旅游,以更好的方式对待旅游、参与旅游、了解旅游和宣传旅游。因此说,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人们又多了一个与旅游结缘的机会。设立旅游日是个形式,而如何利用好这个形式,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国旅游日”设立的缘起与过程
宋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设立中国旅游日的最早动议源自何处,坊间有不同说法:有说是1987年上海《旅游天地》杂志刊文提议,亦有说是1999年浙江省宁海县时任旅游局官员参加世界旅游日分会场时的个人建议,还有说是民间机构浙江宁海的徐霞客旅游俱乐部于2001年提出的呼吁。不论哪种说法,一个共同的事实是,伴随着中国旅游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国民旅游令人瞩目的快速成长,设立中国人的旅游日一直是不少关心中国旅游发展人士和机构的心愿,从民间组织的倡议到地方政府的呼吁,从专家学者的讨论到两会委员的提案,从相关地方政府热闹纷呈的活动,到学术机构认真严谨的考证,这些年来,各种努力一直在进行着,其中自然也汇集了不同的声音。
设立中国旅游日从民间呼吁和专家建议上升为政府决定,归于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的41号文件。在这份被誉为吹响了中国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仅仅三天之后,国家旅游局便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工作计划。此消息一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成为岁末年初的舆论焦点。设定中国旅游日已成决议,究竟以何种标准来确定日期,具体设在哪一天,随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家旅游局通过社会征集、网络调查、行业问卷、专家咨询、部门商谈等各种方式就中国旅游日的日期问题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在社会征集阶段,收到了无锡市政府、黄山市委、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部分大学生社团等18个机关团体单位的来函和全国132封个人来信;授权新浪网开展的为期30天的网络调查期间,页面总浏览量达708万多次,有效投票91.8万票,并有来自五大洲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票;行业问卷则发放到各省(区、市)旅游局(委)以及国旅集团、陕西旅游集团等10家旅游企业;专家意见征询会邀请了来自文化、旅游、体育、民俗、休闲、环保等领域13位专家发表见解;之后,国家旅游局还致函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体育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全国总工会,征求对设立旅游日具体日期的意见,并召开意见征询会,听取有关部委的意见。根据对各界意见的汇总,2010年8月上旬,国家旅游局向国务院报送了将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的请示;8月下旬,法制办向17个国务院部门、6个地方政府征求了意见;10月下旬,法制办同意国家旅游局向国务院常务会准备有关汇报材料;2011年3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旅游日的议题,将每年5月19日作为全国性的旅游日;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42号文正式批复,同意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为中国旅游日;2011年4月12日,国家旅游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至此,作为世界旅游大国并朝着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的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全国性的旅游日。这一天,距第一个世界旅游日为时三十二载;距徐霞客所著游记开篇之日时隔三百九十八年。


迎接“中国旅游日”的到来
刘德谦[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已成为普通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接受民间的建议,批准将“5·19”设立为中国旅游日,这个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的日子,不仅体现出国家对居民旅游生活的关注,更对贯彻“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旅游日的日期选择在《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除了我们可以从徐霞客的旅游精神得到诸多教益外,同时也可以从世界旅游组织设立世界旅游日的主旨中得到许多启示,那就是还需进一步认识旅游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每年世界旅游日的时候,世界旅游组织都要提出有针对意义的主题口号,不仅从各个视角向各国政府和民众重申了旅游对人类生活、对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对环境保护等的重要作用外,而且还在具体事务上,先后就旅游与遗产保护、文明交流、和平构建、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关系做了很好的诠释,而且也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责任做了很好的引导。正因为如此,全球旅游发展从世界旅游日的旅游理念普及中得到了很多教益。中国旅游日也可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每年提出一个主题,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就像1990年世界旅游日主题口号“认识旅游事业,发展旅游事业”所倡导的那样,只有认识了旅游业,才能够释放旅游所蕴藏的动能。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世界旅游组织的经验,结合中国旅游发展的实际,向民众普及有关旅游发展的理念,以期进一步释放出旅游活动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推动力。同时,也只有真正认识了旅游的意义,旅游者才能够获得高层次的享受,才能够在旅游中有更多的受益。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在我国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意义的高度肯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已经引起了全国旅游业界、学界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正是我们向全国更广泛地介绍国务院这个意见的极好机遇。
今天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跨越许多领域的产业集群。人们熟知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里,早已成为“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多个产业门类的汇聚,姑且不说旅游供给的上游产业和支撑产业,仅仅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的开展,就已经将旅游活动扩展到了工农业生产的更多行业门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要“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很显然,要使旅游供给满足居民需求,就需要各行业门类协同努力。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正是一个在意识和理念上进行产业协调整合的好机会。
可以相信,通过“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和进一步的推广,定会使国民经济的更多门类认识到自己在我国旅游供给中的地位,从而在满足居民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国际友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还应该认识到,中国旅游日既是我们面向旅游者普及旅游知识和旅游责任认知的日子,又是旅游相关行业思考自己如何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员日。旅游相关行业应该借助这个日子积极行动起来,以自我教育为中心,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改进工作。同时,也应该让旅游工作者从旅游日的活动中看到自己每一年的进步,亲身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自己职业的光荣。
这个日子虽然不是假日,但是仍然应该为旅游者带来更多的欢乐。从1995年5月实施双休日后的周末旅游潮以及从1999年10月推行长假日后的旅游井喷,都让人感到了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喜爱。因此,在中国旅游日或其前后的周末周日,也不妨借鉴世界旅游组织的做法,举行一些区域性的旅游节庆活动;一些景区景点和旅游服务部门,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对游客推出优惠措施;各地学校和民间社团,也可以面向社会普及与旅游相关的环境、地理、文化、交通、国际交流等的知识……应该相信,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及相关行业,一定能够通过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把这个旅游日活动办得积极活泼,丰富多彩,让老百姓在欢乐中更好地品味出这个日子的意义。


行业融入社会 道路越走越宽
李明德[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
]
在我和旅游行业结缘30多年后,旅游行业有了自己的节日。国务院确定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这是让旅游从业者非常兴奋的一件喜事。30多年中,我总是想旅游行业应该怎样让社会更多的知道它,更多的了解它,从而让行业融入整个社会。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其外延有着极为广泛的伸展,它和社会竟是那样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旅游业的全部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能够满足旅游者的供给,通过旅游者需求的释放产生消费。一般地说,这种消费对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有着很强的价值意义。这种价值意义有物质层面的意义,更有精神层面的意义。与此同时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行业的贡献。这样一个行业无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无疑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旅游日首先应该是行业的节日,现如今旅游业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直接从业者和间接从业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旅游日对他们来说就是自己的节日。提示他们牢牢记住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宗旨。把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奉献给社会,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体验,使旅游者得到更多的领悟、更多的愉悦,收获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温馨的洗礼。旅游日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节日,因为旅游产业是一个和其它许多产业兼容的产业,完全可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旅游部门是一个需要社会许多部门支持并形成合作关系的部门。而旅游者旅游的过程是需要社会给予关心、给予帮助的,并形成以行业为核心,全社会都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这种服务过程是行业服务与社会服务共同服务的结果。有了共同服务的过程最终才能使旅游者更加满意的完成。这样说来旅游日当然也是全社会的节日,提示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都应该得到各产业、各部门的支持。旅游日也应该是老百姓的节日,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享受休闲时间的增加,随着旅游供给多样性的发展,实现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一种追求,所以几乎可以这样说,旅游已经成为生活品质的标尺,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基本诉求。所以旅游日也是向老百姓提示: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日子,对从业旅游、结缘旅游多年的上了一点年纪的老旅游工作者来说,怎么说都是一件喜事,怎么说都应该大大的祝贺。并过好今年第一个旅游日, 过好今后每一个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一环
戴学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日前,参加旅游专业招生的面试,在面试中有一道题,“设立中国旅游日的意义”。几乎所有学生都答道,设立中国旅游日对于扩大旅游业影响、对于树立旅游业的战略支柱产业地位等等的意义云云。然而,当我诘问,当初为什么在设立中国旅游日提出了很多方案中,单单选中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呢?却没有学生能回答得出来。看来,设立中国旅游日的意义并没有深入人心。
去年年底,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该规划中,为旅游业确定的三大目标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地位、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中国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旅游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文价值观,不能简单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我以为,从这个角度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旅游日的特殊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传统文人的理想,认为只有经过“读万卷书”的学识积累和“行万里路”的现实历练才能锤炼出完美的人生。当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现代旅游服务相结合,“行万里路”已经不再是艰难困苦的磨砺,甚至变成了舒适方便的享受时;当“行万里路”已经不再与“读万卷书”结合,旅游已经变成单纯的享受时;行万里路的意义似乎距离传统中国文人的理想渐行渐远,甚至变得越来越“西方化”。徐霞客不仅行万里路,而且著万言书,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下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甚至具有传统中国士人的悲剧般完美的贵族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最需要挖掘的巨大精神财富。
我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为国家创汇为主要目标,从后来的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标,逐步转到对内服务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目标。从旅游经济指标上看,我们已经是旅游大国,从旅游服务设施上看,我们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接待能力。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旅游强国,就必须有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我国旅游业是从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经验起步的,带有深深的舶来文化色彩,甚至在旅游开发的基本价值取向上也往往以经济收入为唯一目标,造成旅游开发缺乏文化内涵,特别缺乏具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徐霞客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用精益求精、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探求人文地理特色,并用如椽之笔将其所见流传后世。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万言书、传万代读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最高境界。以此为核心内涵构建世界旅游强国的价值体系,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才能骄傲地输出我们的旅游强国理念。这便是设立中国旅游日的最大意义。


“中国旅游日”与“负责任旅游”的成长
石美玉[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此大背景下,将“5·19”设立为中国旅游日,体现了国家对居民旅游生活的关注,更是贯彻国务院41文件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中国已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但是,伴随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国民的插队、乱丢垃圾、随处抽烟、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的行为、过度考虑价格而不注重品牌和质量的不成熟的消费行为等;旅游经营者的 “零负团费”、“黑车”、“野导”、变相逼迫游客消费、旅游资源的过度商业开发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导致了旅游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设立“中国旅游日”,可以加深国民、旅游业及各个相关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研究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我国“负责任旅游”的成长。
首先,发挥旅游“寓教于游”的功能,开展旅游科普教育和国民旅游责任教育。一方面,通过“中国旅游日”,开展全国性的、多种方式的旅游知识的普及,广泛宣传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宣传旅游对于居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即旅游在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的旅游意识,让国民真正从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获得高层次的享受,从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中国旅游日”是传播科学旅游、文明旅游的观念,开展国民旅游素质教育、“负责任旅游”的良好时机。从旅游者的角度看,负责任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遵守恰当的行为准则, 如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等,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社会和环境,逐渐改变国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教育国民道德地选择旅游经营者, 消费讲道德的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旅游产品,使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符合现代文明的旅游者。
其次,“中国旅游日”可以让社会各方面更加关注和重视旅游业发展,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产业融合特征突出。因此,可以通过“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使国民经济的更多产业部门认识到自己在旅游供给中的地位,从而在满足居民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国际友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此外,加强对旅游经营者“负责任旅游”的宣传和教育。让旅游经营者意识到,对旅游影响负责是其责任所在,即旅游经营者要考虑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 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通过负责任的旅游方式, 保证国家自然、文化和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为幸福生活而设
马聪玲[ 作者,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
——写在首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旅游休闲就是偶尔抬头看看沿途的风景。能否有钱有闲看风景关系着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正是对旅游认识的深化,使得国家把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国家层面对旅游日的确认,无疑是对旅游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提倡,对旅游休闲普及为全民意识的一种促进。
因此,设立旅游日的初衷、影响和意义,应该也必将超越地域、民族、阶层和产业的层面。无论旅游业是否会从这一主题日的设立中获益,这一日子并不专为旅游业而设,而是为积极健康的旅游休闲方式而设;它不仅为旅游业内人士而设,也为所有老百姓而设;不仅为那些能旅得起游的人而设,也为那些旅不起游的人而设。对旅游日局限于一个部门、一个产业、特定阶层的解读,不仅是一种误读,还会把这一日子的具体操作引入歧途。如果旨在提升全民意识,就绝不能仅限于几场官办节庆、一些业内专家的论坛交流,而应在那些从未涉足的陌生领域内推进,让那些以前不知旅游为何物的人知道旅游,让那些从未参加过旅游的人,参加进来,让那些已身在其中的人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旅游。
笔者初学旅游的时候,旅游还是普通老百姓不敢问津的时髦领域,旅游业也是令人艳羡的涉外行业。将近20年过去,情况不可同日而语。2010年中国公民因私出境旅游者已达5151万,国内出游更有21.03亿。旅游活动显然已经成为大部分城镇居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人说平均每个公民每年出游1.5次,这个算法还是有混淆视听的嫌疑。姑且不论中国正经历世界罕见的人口大迁徙,在潮流涌动的背影中有多少是畅游山河的游客,又有多少是匆匆谋生的旅人?单就在目前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来看,人均出游的算法,让多少不知旅游为何物的人“被旅游”了?近二十年来,旅游意识如春风所及,所到之处一片欣欣向荣,不可否认仍有很多被遗忘的角落。
意识的萌芽仅是行动的前提。全民意识到全民旅游行动,却并不能一蹴而就,还要等待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福利制度等条件的成熟。正如5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我们为何不愿花钱?有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老问题——缺少花钱的‘底气’,没的话,不敢花”。也正因此,全民旅游行动的达成,还有赖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更深层次的变革以及多个部门的努力,使老百姓敢于进行旅游消费。此外,产业永远只为那些支付得起的人服务,而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人的旅游问题,才使得旅游日的设立变得更具意义。重新认识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功能,增强旅游活动的公益性,提升全民的参与度,是这一日子带给我们的又一大启示。
   1980年《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就指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中国旅游日为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而设,意味着唯GDP时代的慢慢终结,它是全新的旅游休闲时代开启的前奏。

 

从中国旅游日始,落回小旅游的地面
金准
 
曾几何时,和城市里林立的工地一样,中国旅游业也给人留下了大干快上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和中国旅游业相关的字眼,往往和“大”有关,“大旅游”、“大产业”、“大视野”、“大思路”,不要说“小”,即使只是不加定语地使用“旅游”,也难免会给解读出一丝露怯的意思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旅游是被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的,所有在前面加上“大”的“旅游”,说到底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的,是和扩大、增长、提升、构建、发展、打造这一系列名词相关的,是和GDP、财政收入紧密挂钩的,国家、地区的“大我”的问题,而旅游同样应该承担的“小”的一面,那些和民生相关的“小我”的问题,却被长期忽视了。
然而对于“中国旅游日”的第一个解读,却也有不那么“大”的角度,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设立中国旅游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表示,设立“中国旅游日”,标志着我国旅游业正迈入一个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新时代,再往前找,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了民生的视角。
回过头去找国际的文献,旅游也不总是那么“大”的,1963年的日本《旅游基本法》对旅游意义的界定是,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还有助于调节节奏紧张的国民生活,提高国际生活水准;《美国全国旅游政策法》说,“国会认为,旅游业和娱乐业对美国很重要。不仅因为它为广大人民服务并使用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因为旅游、娱乐及其有关活动对个人和整个社会大有裨益。”台湾的《发展观光条例》也说,旅游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敦睦国际友谊,增进国民身心健康,加速国内经济繁荣。每一项大的意义阐述旁边,都必然相随着同样重要的“小”的意义。
中国的旅游缘何越来越大的呢?生产性的“大”的背后,是被忽视的国民权利的“小”,是生产压过了民生,旅游的天平上,一头大,一头小。但是国民权利的“小”,是不容被忽视的,中国拥有13亿国民,全球第二的经济体,这是何其的“大”,但是看看这13亿国民的国内旅游出行率,却只有1.4次,国际旅游的出行率更是只有4%左右,这和很多不怎么提“大旅游”的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简直就是鸿沟,在这方面,王兴斌先生已有过专门的论证。而即使是在这不高的出游率背后,很大一部分还远远谈不上旅游体验,有一些旅游经历甚至连基本的旅游保障都没有,以至于民间对于旅游的形容,老有一些如 “骗”、“假”、“斩”、“黑”之类的帽子,“小”和“大”的差距是何等的大啊。
中国旅游日的设定,搭上了一位看上去比较“大”的人物,徐霞客的旅游,现在看来是何等的“宏大”,怕可称得上是一种“大旅游”,但看开篇第一句,“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尽是个人的小情感,当徐先生一人苦旅之时,一定不乏如此的“小”时光。中国旅游目前更缺乏的,恐怕就是这些相对“卑微”的视角。中国旅游日的终于设立,是一件大好事,但这节日如何从“宏大”开篇,收回地面,回到“小旅游”的原点,是最让人关切的问题。

 

以史为鉴,以史为荣
林洪岱
经过了漫长的辩论、精细的酝酿,“中国旅游日”终于呱呱诞生。今后每年的5月19日都将有集会,每个关心旅游的人都会对此抱有自己的想象。——这究竟是一个旅游活动高涨的欢乐节庆,还是一个旅游生意鼎盛的交易节点?究竟以憧憬和描画美好未来为重头戏,还是以洞察和提炼历史真金为主旋律?看来又会有一番灵动而曲折的探索。
5月19日的选定,源自纪念徐霞客、弘扬徐霞客的本意。徐霞客年少即有清晰而强烈的时空观念,立就“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胸怀。他用热血和生命写下的巨著《徐霞客游记》,实质上就是一部充满高度历史感和研究价值的山川志、旅行志、社会志。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兴办“中国旅游日”,除了庆祝,除了热闹,除了歌功颂德,除了赚钱和消费,更待增加一些深度、深意和深谋远虑的东西。
穿越沧海风云,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人不会惊叹且盛赞那些黄金般的岁月。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伟业,曾经带给中国人史诗一样的震撼、创造和巨变。思想解放,冲破旧体制,地方经济大开发,包括旅游业的起动和进击,至今仍令我们几代人怀念不已。那真是最好的、最活跃的年代,我们怎样也忘不了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刻骨铭心的宝贵瞬间。
有赖历届开拓者群体打下的基业,中国旅游在三十年间雷厉风行,连闯多个数量级的重大关口,造就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前人是闻鸡起舞,席不暇暖,后辈岂敢心存懈怠,平庸无奇。
站在全新的发展门槛,今日之全国和地方旅游业,可谓是群英荟萃、实力雄厚、踌躇满志,然而旅游业运行与升级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旅游目的地竞争的规模及程度却大大激化了,国家与社会对旅游业综合功能的预期显著增高,旅游业内生的制约、问题和困难也丝毫不能忽视。
在此背景下,更加呼唤和激励我们以史为鉴,瞻前顾后,寻根问底,发扬光大传统风格。不可回避的是,我们最大的偏颇之一是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实用价值而淡忘历史、缺失继承性。眼下所见铺天盖地,我们展示当前业绩已经够多,规划将来蓝图也已经够多。相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编撰和探究历史太少了,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太少了,珍视和阐扬前人前事太少了。在某些方面,甚至不是太少而是空白和漠视。
说到以史为鉴,我们仅有简约的公式化的年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旅游大国、旅游大省、旅游大都市和旅游目的地,难道就不应当科学地、缜密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发展历史吗?难道就不需要编集专业的经典的史书吗?但是很遗憾,几乎见不到堪称庄严的众望所归的盛世修志的动议、举措和成果。我们一不缺权,二不缺钱,三不缺人,恐怕缺的就是远见卓识和责无旁贷。同样很可惜,眼看着一代又一代亲历亲为的局长、经理、专家和相关业者渐渐老去或离去,许许多多的历史画面、信息资源和真切见解也就消失而无可再生了。
进而论之,仅仅以史为鉴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更加需要以史为荣,需要对于历史本底的敬畏和尊重。在联合国机构,在旅游发达国家的市政厅和旅游局,都可见到历任首脑的画像在显眼的办公地点一一陈列,客观、公正地详述自身的发展历程已成极具自豪感和荣耀感的必备之举。与此相反而令人寒心的是,我们不但缺乏这样的意识和惯例,还常常人走茶凉,迅速遗忘,决不再提。更有甚者,无视和否认历史,后任攻击、否定前任的习气竟也流行泛滥。这样做,岂不是以史为贱、以史为耻而自贬自弃吗?
历史是一面明镜,更是无价之宝。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连绵贯穿的完整的历史长廊才能涵盖并代表追本溯源、优化传承和创新的可持续性。我们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以往就没有将来,割断历史就是自绝血脉,丢掉传统风格就等于丧失了根基。
新生代永远不要忘却历史的开创者,不要抛弃艰苦奋斗的里程碑和代代相通相连的轨迹。尤其是第一代披肝沥胆、蓽路蓝缕的志士仁人,全国和各地旅游界的老前辈,像韩克华、何若泉、何光炜、李海瑞、李玉莺、王尔康、何礼荪,像山东的蒋奎生、山西的杨建峰、上海的严廷昌、江苏的张铭功、浙江的高海珊、河北的孟宪江、四川的李砚田、天津的霍兆虎、广西的廖正斌、吉林的李培森、河南的蔡流海、宁夏的蒋纵舟、青海的康振武……今天,谁还记得他们?中国旅游业记得他们。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而且是历史的光荣。
触景生情,慨当以慷。有因“中国旅游日”的应运而生为题,想到了这些。但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是怀旧落伍、聊发思古之幽情,恰恰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验,恰恰是对于国际化普世价值观念的追求。

 

“中国旅游日”诞生随感
吴军林
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全世界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
1996年,我当时在海南省旅游局担任《海南旅游》杂志社负责人,有幸参加了该年度在海南举办的世界旅游日的各项重大活动,并为有关重大活动付出了努力工作。能够为世界旅游行业最重要的节日活动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至今内心倍感欣慰。
2011年3月30日,中国国务院42号文件正式批准同意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旅游业正迈进一个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新时代,也能更好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进行良好宣传,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了国民的旅游休闲意识。
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及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及生命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十多年前我们很清苦,常常为生存和吃饭发愁,今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强大国家背景中发展向前的同时,也对出行旅游有了更多个性化设想和需求。正因为此,新时期中国的旅游业才会在全世界的舞台上有了更新鲜、更精彩的展示。
无疑,我对“中国旅游日”的诞生是肯定的。作为民间力量,一个浙江宁波人麻绍勤,积极向政府倡导设立“中国旅游日”,而且已经得到国务院的同意,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国家高层对“全民旅游兴盛”的重视。作为公民,我们站在另一个方面去想去看,那就是:当下中国的“节庆”、“节日”很多,今后每年“中国旅游日”活动的举办要常态化,要体现全民参与性,不要虎头蛇尾,更不能以“节庆”之名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性”活动和工程。
 

 

旅游:从外事、经济到民生
——我与旅游结缘
张广瑞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毕业后分配第一个工作单位是秦皇岛国际海员俱乐部,具体的工作就是安排到港国际海员的旅行游览活动。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秦皇岛游览的景点主要是山海关长城,另外就是参观学校、医院等单位,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我们也相机了解世界。应当说是纯政治性的准旅游活动。不久,我被调到唐山,参与组建中国国际旅行社唐山支社。我作为翻译兼导游,真正开始了旅游生涯。当时的唐山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几乎没有什么风光可游览,但是,到唐山的外国旅游团特别多,最吸引人的活动就是参观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沙石峪”和体现“穷棒子精神”的王国藩领导的西铺大队、著名的工业典型唐山开滦煤矿、唐山机车车辆厂和唐山陶瓷厂,唯一作为游览的是清东陵。这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小窗口。在那个时代,我国的旅游只有国际旅游,而国际旅游也只有入境旅游。非常明确,作为外事接待的一部分,搞旅游就是通过这个渠道宣传中国,特别是中国人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唐山工作期间,正好赶上了唐山大地震。这次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灾难。但是,身经大难的海外旅游者亲身见证了中国人在大灾面前的表现和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营救和关照,他们回国后做了积极正面的宣传,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导游生涯结束于1981年。在此前将近十年的工作中,结交了许多海外朋友,与这些朋友的联系保持了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我当年作为导游接待了一个加拿大政府官员和她的女儿,她们后来多次来中国,妈妈在任时曾成为中国政府官员在加进修的指导老师,而她的女儿后来专门来华学习中文,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专门研究中国贫困问题,成为中国问题专家,作为一名教授,现在为中加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而奔波。这个活生生的个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旅游的真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也开始从一名旅游实际工作者进入旅游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国的旅游业真正崛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为赢得外汇收入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业发展起来,曾经作为梦想的目标——每年赢得50亿美元旅游外汇收入——到1993年就非常接近,而到1996年则超过了100亿美元。接下来,旅游的发展开始走向常规发展,到90年代国内旅游陡然崛起,旅游业曾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境旅游有了快速发展,国民旅游受到政府的突出关注。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将旅游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内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三十年的旅游发展,国际社会的中国的关注点从“中国旅游”开始转向“中国旅游者”,国家旅游发展的重心从赢得外汇和促进经济发展逐渐转向改善民生。可以相信,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中国旅游业一定会在促进中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和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说,无论是作为当导游,还是从事旅游学术研究,尽管这并非完全是我个人的选择,但感觉到这些生涯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为自己的工作和努力感到自豪。
改革开放使我与旅游结缘
——为纪念第一个“中国旅游日”而作
陈安泽
历史机遇使我步入旅游之路
我是学地质找矿专业的,1954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地质工作,本来与旅游工作没有任何关系,但是1978年党的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举措的推出,历史的洪流使我与旅游结缘,而且越来越深。众所周知,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遭受了动乱的十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极左的思潮,使旅游变成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使人到景区边上也忌讳进入,一切学术活动也被冻结……。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清除了左的思想禁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重大战略方针,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经提出,便迎来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迎来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变化,国外游人蜂拥而至,我国旅游业像燎原之火,迅猛兴起。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注目,也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各个学科都争先恐后为旅游事业服务,地学界走在了学术界为旅游服务的前列,我就是在这股春风中被裹入旅游行列的。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使各种学会恢复了活动,中国地质学会也开始工作,并决定成立科学普及委员会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当时(1978年)我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任工程师,由于地质博物馆担负着科普任务,组织上决定把这个委员会放到地质博物馆,并指定我负责筹备工作。不久我就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秘书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地质科学普及活动。首先通过举办青少年夏令营的方式向中学生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由于夏令营的地点多是名山大川地质地貌景观荟萃之地,我们利用典型的地质地貌景观向学生讲解各种奇峰、异洞、巧石、秀水形成演变道理,这不但引起了青少年学子的极大求知兴趣,往往还会遭到普通游人的尾随跟听,还有游客不断提出山水由来的各种问题,这引起了我和地质辅导人员的关注。一经交谈,许多游客都说,“听你们地质老师讲山说水,比那些导游员讲的有内容、有听头、有看头,回去后有说头,石头也有名字,还有年纪,真有意思,比那些导游光讲神话,瞎编故事强多了……”。使我们真的想不到游客会对地质科学感兴趣,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地质和旅游是有密切关系的,游人除欣赏山水之美景外,还想顺便获得些山水由来的科学道理。由此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把向游人普及科学知识列入计划。各省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包括北京市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都开始有计划的为旅游服务,笔者与李维信还带领西域少年宫地质爱好者小组(以四中、八中高一学生为主)去慕田峪黄花城长城考察,并指导小组编写了一个“黄花城长城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地质出版社的殷维汉老先生还组织编了一套“中国名胜地质旅游丛书”。科普委员会先后在上海、新疆、湖南召开了小型旅游地质座谈会,交流为旅游服务的经验,与会代表建议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应该召开一次“全国旅游地质研讨会”,地质学界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旅游的。与此同时,地理界已深深介入旅游工作,吴传钧、陈传康、卢云亭已开始为培养旅游人才编写旅游地理教材,郭来喜已将黄金海岸(指北戴河一带的海滨)作了旅游规划,直接打造旅游产品了。由于旅游的对象多与地学有关,在中国旅游业兴起的大潮中,地学界走在了为旅游服务的前列就很自然了。为了交流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工作成果、召开一次全国性会议的时机已经成熟。1984年 我已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领导者和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李维信任秘书长,我们商议由地质科普委员发起,召开一次为旅游服务的研讨会。会议的名称叫什么呢?由于是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筹备发起的会议,叫“旅游地质研讨会”是名正言顺了。可是我们认为这样的名称会使地理界的同行感到不便。这时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早在1908年地学界便成立了“中国地学会”,会员中既有地理人士,更多的是地质人士,只是后来才分别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1921年)和“中国地理学会”(1934年)。地质、地理本是一家都属地学,经我提议李维信赞成遂把会议名称定为“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以体现整个地学界为旅游业服务的精神。“旅游地学”名词就是这样诞生的。会议通知发出后受到地质、地理、园林、旅游各界的热烈欢迎,1985年4月1—5日在京召开了“首届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130人出席,收到论文86篇,这是中国学术界召开的第一个以学科名义为旅游业服务的全国性会议。为了把整个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同行团结起来,大会接受代表的建议在会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推举孙大光(地质部长)、黄汲清(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和侯仁之(北大教授)为名誉会长,陈安泽为会长,田开铭(地质学院教授)、陈传康(北大副教授)、郭治(国家旅游局资源司长)、王秉洛(建设部副总工)、夏宪民(国家计委国土局副局长)等为副会长,李维信为秘书长。大会通过了研究会章程,在会章第二条提出旅游地学的定义是:“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改造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旅游地学的兴起与发展,将对我国旅游事业发生深远的影响”。历史的机遇使我与旅游结缘,责任感促使我必须尽力团结地学界的同仁把研究会办好,坚持走为旅游服务之路。
创建旅游地学学科,用理论服务旅游事业
研究会成立了但尚没有旅游地学学科,一个学术团体没有自己的学科是不能把学者团结起来的,也无法持久存在,更无法在理论指导下更好的为旅游服务。因此,研究会成立后第一件要务就是要按会章要求创立旅游地学学科。在研究会领导下成立了“旅游地学”编写组,拟定了创立学科的技术路线,从实践入手,走“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完善旅游地学理论”之路。研究会号召会员积极从事为旅游业服务的实践活动,努力参与旅游资源寻找、评价、保护和开发规划利用等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围绕建立旅游地学学科开展学术研讨。经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实际资料,工作方法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体系,编写一部旅游地学的条件逐步成熟。在陈安泽、卢云亭等编写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于1990年完成了《旅游地学概论》初稿,1991年《旅游地学概论》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旅游地学学科初步建立。黄汲清名誉会长为该书作序:“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卢云亭等同志编写这部《旅游地学概论》是该会建立5年来数百名会员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努力为旅游事业服务,将地球科学的理论合方法运用到旅游事业中去的一个创举。”《旅游地学概论》一问世,就被许多旅游院校选为教材和研究生必读参考书,对我国旅游初期人才培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我国旅游业初始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用旅游地学年会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
在研究会成立后的26年中我始终参与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没有须臾离开过她 ,组织全国会员和地方旅游地学组织,坚持走“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完善旅游地学理论”之路,坚持走用学科促进中国旅游事业发展之路。回忆26年来领导研究会为促进地方旅游业服务取得的成果就感到高兴。研究的年会制度是在成立大会上决定的,一直坚持到今天,年会既是交流工作成果、研究成果的好时机,也是为地方旅游业建言献策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好机会。26年来先后在北京、武汉、天目山、西安、云南弥勒、山西运城、柳州、蓟县、成都、千岛湖、本溪、天柱山、烟台、延吉、镇江、漳浦、修武、贺州、韶关、房山、陕西翠华山、泰宁、二连、屏南白水洋、张家界召开了学术年会,每次一个主题,会前先派专家组(地学专家、旅游专家、规划专家等)考察会议承办县、市、省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然后经认真讨论撰写出会议主题报告,会期除学术交流外,必须召开一个当地县、市、区领导人参加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动员与会各类专家对各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从战略目标、市场、产品、营销、规划、保护进行会诊,指定专人有准备的提出口头建议,并要求每位与会代表填写书面建议。由于会议集中了国内重要专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不但水平高而且针对性强,每次年会之后,会议承办地区的旅游业都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如天柱山会议是当时安徽省杨多良副省长参加的,他听了代表的建议应重视皖西南旅游业发展后,给予了大力支持,后来皖西南特别是天柱山的旅游业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安徽旅游业发达地区;修武会议后云台山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业成为河南领军,全国先进;泰宁、屏南、韶关、翠花山,年会过后都步入了世界地质公园行列,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和品质升级:千岛湖会议有台湾代表参加,回去后宣传这里很安定,千岛湖事件只是偶然事件,这对平息不利影响起到良好作用;本溪会议上该市领导听取了矿业城市应发展旅游业作为替代产业建议后,该市旅游业获得了突飞猛进效果;二连会议后,该市定为边境旅游城市发展方向,旅游形势日新月异……总之,旅游地学研究会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促进中国地质公园的诞生为旅游创建新产品
早在1985年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就以会议名义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在发展旅游业中要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为了提高旅游业的科学品质应建立“地学公园”,同年11月旅游地学家又提出《建立武陵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是“地质公园”名词首次问世。由于时机尚不成熟直到上世纪最后一天,中国与世界各国都没成立地质公园。但是旅游地学研究说明,无论是从资源条件,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建立科学旅游的需求,都应建立地质公园。为此,旅游地学工作者一刻不停地为建立地质公园准备理论依据、准备工作方法、准备管理地质公园的人才,制造舆论,盼望地质公园早日出现。20世纪末终于迎来了机遇,中国人的创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了呼应,为了保护地质遗产、普及地学知识、发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建立地质公园网络了。得到了这个出口转内销的消息后,陈安泽在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全国地质地貌保护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议,由于联合国倡导此事,国土资源部领导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2000年底经过申报、评审,批准了云南石林等9个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终于诞生。地质公园的出现为我国增添了新的公园类型,为旅游业增添了含有地学科学内涵的新的旅游产品,也扩大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因此2000年地质公园的面世,是中国公园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质工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由于旅游地学为地质公园的诞生准备了理论、方法、人才条件,加上地质公园理念先进,符合各界需求,一经推出便呈现燎原之势,至今中国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140处,其中24处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还有43处取得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格。今年还要申报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和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一个申报、建设地质公园的热潮正在全球兴起。地质公园已成最受欢迎的热门旅游产品之一。地质公园的建立妥善保护了近3000处珍贵的地质遗迹,己经有15亿游客到地质公园接受了地学知识教育,已使许多老少边穷地区因开办地质公园而脱贫。鉴于地质公园的建园要求中必须把普及科学知识列为强制性要求,这就为中国旅游业注入了科学因素,把地质公园的出现作为中国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是有道理的。
结 语
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转眼间我已年近八旬,回想后半生因时势的变化,在历史的洪流中与旅游结缘,并能在在职期间利用地学知识,业余从事服务旅游活动,在退休后集中全力从事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并准备将余生献给中国旅游事业而感到欣慰。令我更高兴的是5月19日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开始出游的日子,国务院批准这个日子为“中国旅游日”意义重大,因为徐是用科学理念作指导去旅行,用科学方法去探寻祖国山水之奥秘,并撰写了有重要地理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说明国务院的决定为中国旅游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旅游业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走科学旅游之路,应把2011年5月19日作为中国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永远铭记。作为一个地学工作者,作为步徐霞客后尘走上旅游之路的旅游地学小兵,在第一个“中国旅游日”到来的时候,特撰此短文以兹庆贺,愿中国科学旅游时代光辉灿烂。

 

三度结缘、一生为伴
高天明
 
为了庆祝国务院批准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规定每年5月19日前后为全国集中开展中国旅游日活动的时间,并要求旅游日活动每年推出一个主题,2011年的活动主题定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人过去三十多年的旅游从业经历刚好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主题。

三十五年前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使我与旅游首次结缘。

因受地震影响,天津暂停接待任何外宾,本人作为某引进项目的外事处见习翻译只好陪同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转战南北,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项目谈判,并有幸以翻译兼导游的身份游览了北京、重庆、武汉、南京、无锡、上海等地。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